第377章 盐田脉·秋声(2/2)
弟弟早把导卤管旁的土挖松了,萧凡把竹管一头插进铁管裂缝旁的小孔里,另一头放进镇卤瓮,徐老人用盐黏土把竹管和铁管的接口糊严实,又往瓮里添了些新卤池的盐泥。\"这样卤脉沉的时候,就顺着竹管往瓮里去,不会顶破堵缝了。\"
正忙着,老张扛着稻捆过来,肩上的扁担压得\"咯吱\"响:\"你们在这儿忙啥?我家稻穗怎么有点发灰?\"徐老人往他稻捆上揪了颗谷粒,用牙咬开——往年该是雪白的米心,今儿却透着点淡青。\"你家那片离老卤脉近,怕是也漏了。\"
几人往老张的盐田去,刚走到田埂,就见妹妹的鱼从卤池游了过来,顺着田埂边的小水沟,一路往老张的稻苗下钻。\"跟着它走!\"妹妹追过去,见鱼停在一丛稻苗下,用尾鳍拍着土。萧凡挖开土,果然见根细陶管,管身裂了道缝,卤水正往外渗。
\"这是分卤管。\"徐老人摸了摸陶管,\"老盐田分了好几条卤脉,每条都有分卤管引着,怕是这条管年久失修,被卤脉沉的劲扯裂了。\"他让弟弟回家拿盐黏土,自己蹲在田埂上翻抄本,翻到最后一页,见夹着张油纸,是张卤脉分岔图,图上标着\"秋分需查分卤管七处\",墨迹都褪成了淡brown。
妹妹蹲在分卤管旁,把鱼罐放在地上,鱼竟从罐里跳出来,趴在陶管裂缝上,用身体堵着漏处。\"它还知道帮忙。\"老张看得稀奇,\"这鱼莫不是盐神派来的?\"徐老人笑了:\"是老盐工养出来的性子,这鱼打小在卤池里长大,闻惯了卤水味,见不得漏。\"
弟弟拿来盐黏土时,日头已斜过盐母棚的顶。萧凡把黏土捣匀,妹妹往里面掺了些镇卤瓮里的老盐泥,\"徐伯说这样黏得牢。\"她用手把泥拍成饼,往陶管裂缝上贴,刚贴上,就见鱼从裂缝旁游开,尾鳍摆了摆,像在说\"成了\"。
堵完分卤管,老张留众人吃晚饭,灶上蒸着新收的稻子,揭开锅盖时,米香混着淡淡的甜气飘出来。\"没发苦!\"老张捏了颗米饭尝,眼睛笑成了缝,\"还是老法子管用。\"妹妹把鱼放回卤池,见它尾鳍上又多了道环纹,比之前的更亮些。
徐老人坐在门槛上翻抄本,把今儿补分卤管的事记下来,写完又在\"镇卤瓮\"三个字旁画了个小瓮。\"这抄本啊,就是盐田的记性。\"他把抄本揣进怀里,\"老盐工没留下啥值钱东西,就留下这些过日子的法子,记下来,往后不管谁种这盐田,都知道该咋跟卤脉打交道。\"
夜里起了风,萧凡躺在炕上,听见盐田那边传来\"沙沙\"声,是稻穗被风吹得碰在一起。他想起白天埋镇卤瓮时,徐老人说的话——卤脉是盐田的脉,人是盐田的魂,魂守着脉,脉养着田,才成得了气候。
第二天一早,他去盐田看稻穗,见谷粒饱满得发亮,用手一搓,米香沾了满手。那尾鱼在卤池里游得自在,见他过来,竟跃出水面,溅了他一脸水花。萧凡笑着抹了把脸,指尖沾着的水,甜丝丝的,不像卤水,倒像春末的稻花香。
远处徐老人正教弟弟看卤脉图,拐杖头指着石板上的线条:\"你看这弯处,就是卤脉转弯的地方,春分往浅处走,秋分往深处沉,跟人喘气似的......\"弟弟听得认真,时不时点头,手里拿着铅笔,在抄本上画着什么。
萧凡蹲在镇卤瓮旁,见瓮上的红布被风吹得飘起来,布上的\"盐\"字在阳光下亮得很。他突然觉得,这盐田的故事哪有头啊,老盐工留下的石板、陶瓮,徐老人记的抄本,弟弟画的图,还有那尾通人性的鱼,都是故事的字,一笔一笔写下去,就像卤脉似的,永远断不了。
风又吹过盐田,稻穗\"沙沙\"响,像是在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