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 第391章 卤土记·新苗谣

第391章 卤土记·新苗谣(1/2)

目录

《卤土记·新苗谣》

萧凡蹲在收雪池边时,指尖正捏着片刚抽芽的卤霜草。春阳透过枣林的缝隙落在草叶上,把那层细白的霜粒照得像碎银,他忽然想起陈禾说过的话——这草是卤脉的舌头,能尝出土地里藏着的咸淡。

“哥,周掌柜的船停在渡口了!”萧晚挎着竹篮从堤上跑下来,篮子里晃悠着几只陶罐,“他带了苏州来的师傅,说要学咱们炼卤油的法子呢。”

萧凡站起身,拍了拍沾着盐泥的裤腿。自从去年卤枣在苏杭打响名气,每月都有外地客商来盐田村,只是周掌柜这次格外郑重,竟带了师傅来。他往渡口走,刚过枣林就见陈禾站在老槐树下,手里攥着那本旧笔记,指尖在某一页上反复摩挲。

“笔记里说,卤油的火候得看卤土的颜色。”陈禾见他过来,把笔记递过来,“你看这画,土色泛青时得减柴,转褐了就得添火。”

纸上画着个简易的土灶,灶边堆着些碎卤土,旁边标着深浅不一的色块。萧凡指尖抚过那些色块,忽然想起收雪池底的土——去年秋末清池时,他曾见池底最深的地方,土色是墨绿的,当时只当是积了淤泥。

“说不定池底有好卤土。”他拉着陈禾往盐田跑,萧晚提着篮子跟在后面,陶罐碰撞的声音叮叮当当响。收雪池刚开冻不久,池底还积着层薄水,萧凡卷着裤腿踩下去,弯腰挖了块深青色的土块,凑近闻时,咸气比寻常卤土重了三分。

“就是这个!”陈禾眼睛亮起来,从篮子里拿出只空罐,“笔记里说这种‘青卤土’炼出的油,能存三年不坏。”

两人正忙着装卤土,周掌柜带着个穿青布衫的中年人走过来。那中年人自称姓苏,是苏州最大酱园的师傅,见萧凡手里的土块,伸手捻了点在指尖搓揉:“这土含卤量足,难怪卤油能有回甘。”

“苏师傅要是不嫌弃,今晚就在村里住下,我给您露一手。”萧凡把陶罐递给他,“用青卤土炼油,火候最难掌,得守着灶看一夜呢。”

苏师傅眼里露出兴味:“我在酱园熬酱二十年,倒想瞧瞧这卤油的火候怎么看。”

当晚,柴房里支起了新砌的土灶。萧凡按笔记里的法子,把青卤土和枣泥灰按七三比例拌匀,装进陶瓮,再往瓮里注满收雪池的卤水,然后把瓮坐在灶上,底下烧的是干透的枣树枝,火舌舔着瓮底,发出噼啪的轻响。

“得烧到瓮壁出汗。”萧凡守在灶边,不时用手指碰一下瓮身,“汗珠子是淡的,就还得烧;要是变咸了,就得撤火。”

苏师傅蹲在旁边,手里拿着支小瓷碟,每隔半个时辰就接一滴瓮口渗出的水珠,放在舌尖尝一尝。陈禾坐在灶对面翻笔记,偶尔抬头看一眼萧凡的侧脸,火光在他轮廓上跳动,把他睫毛的影子投在脸颊上。

“你爷爷当年是不是也常守着这样的灶?”苏师傅忽然问。

陈禾刚要开口,萧凡先答了:“陈爷爷走那年,陈禾才十岁。她说爷爷总在柴房待着,灶上的火从不让人碰,说是卤油认主。”他说着往灶里添了根枣枝,“现在这灶,认陈禾,也认我。”

陈禾低头笑了,指尖在笔记上画了个小小的火焰。夜过半时,瓮口忽然飘出股醇厚的香气,比往常的卤油更浓些。萧凡伸手摸了摸瓮壁,水珠落在指尖,尝着竟带点甜。

“成了!”他揭开瓮盖,里面的卤油泛着琥珀色的光,搅一搅,竟比蜜还稠。苏师傅舀了一勺在碟子里,滴了点在卤枣上,枣肉瞬间亮了起来,香气漫了满柴房。

“这手艺,绝了。”苏师傅叹着气,“我那酱园里的酱油,要是加一勺这卤油,怕是能卖出黄金价。”

第二日,萧凡带着苏师傅去看收雪池。池底的青卤土已经晾在竹匾里,泛着温润的光泽。苏师傅蹲下身,忽然指着土块里混着的细沙:“这沙粒看着不一般,是不是也能用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