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 第521章 生态回响

第521章 生态回响(1/2)

目录

实验室里的生态回响

基地实验室的恒温系统嗡嗡运转,萧凡盯着生态模拟系统的屏幕,指尖悬在参数调节键上迟迟未动。屏幕上,模拟干旱环境下的藤本植物与乔木共生模型突然出现异常——原本应加速生长的藤本植物,根系活性数据竟在持续下降,与上周观测到的共生机制完全相悖。

“怎么会这样?”萧凡调出根系监测的显微图像,只见画面中藤本植物的根毛出现了明显的萎缩迹象。叶知澜凑过来,顺手点开土壤湿度曲线:“湿度参数设置没问题,和上周一样维持在30%,难道是土壤微生物出了问题?”

陈雨正好端着培养皿从无菌室出来,听到两人的对话,立刻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下:“我昨天从模拟系统中取了土壤样本,刚发现固氮微生物的数量少了一半,这可能是藤本植物根系活性下降的原因。”她顿了顿,补充道,“而且我在样本中发现了一种未知的真菌孢子,形状和常见的有益真菌完全不同。”

林晓趴在旁边的实验台上,正对着电子图鉴整理数据,听到“未知真菌”,立刻抬起头:“会不会是这种真菌影响了固氮微生物?就像上次的有机磷污染一样,又有新的‘破坏者’出现了?”

萧凡点点头,将模拟系统的土壤样本分装到三个无菌瓶中:“我们分三组做实验,一组加入固氮微生物菌种,一组加入抗真菌试剂,一组保持原样,看看哪种方式能让藤本植物根系活性恢复。”

接下来的三天,四人几乎都守在实验室里。萧凡负责监控模拟系统的各项参数,每两小时记录一次藤本植物的生长数据;叶知澜则专注于分析土壤样本中的真菌种类,她用pcR仪扩增真菌的dNA片段,试图与数据库中的已知菌种比对;陈雨反复调整抗真菌试剂的浓度,既要保证能抑制未知真菌,又要避免伤害其他有益微生物;林晓则负责记录三组实验的对比数据,她还在笔记本上画下每组藤本植物根系的变化,用不同颜色标注根毛的健康程度。

第三天傍晚,实验终于有了结果。加入固氮微生物菌种的实验组,藤本植物根系活性仅恢复了10%;保持原样的对照组,根系萎缩情况进一步加剧;而加入抗真菌试剂的实验组,根系活性不仅恢复到正常水平,甚至比之前还高了5%。

“看来确实是这种未知真菌在抑制固氮微生物。”叶知澜拿着dNA比对报告,脸上带着疲惫却兴奋的神情,“比对结果出来了,这种真菌是一种罕见的寄生真菌,主要寄生在豆科植物的根系上,之前在雨林中从未发现过。”

陈雨立刻拿出雨林植物分布图:“藤本植物中正好有几种属于豆科,要是这种真菌在野外扩散,会影响大片豆科植物的生长,进而破坏整个雨林的生态循环。”

林晓突然想起什么,翻出之前的野外监测记录:“上个月我们在雨林南部的豆科植物区,发现过几株叶片发黄的植物,当时以为是缺肥,现在看来可能是感染了这种真菌!”

萧凡立刻调出南部区域的监测数据,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南部区域的土壤湿度比其他区域高,可能为真菌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不过现在问题来了,这种真菌是原生的,还是外来入侵物种?如果是外来的,它是怎么进入雨林的?”

“要想知道答案,得做真菌的溯源分析。”叶知澜点开实验室的设备清单,“咱们基地实验室的设备不够,需要去省林科院用基因测序仪做全基因组分析,确定它的原产地。”

第二天一早,四人带着真菌样本再次前往省林科院。李教授看到样本后,立刻安排团队协助他们进行基因测序。三天后,测序结果出来了——这种真菌的原产地是南美洲,属于外来入侵物种。

“外来入侵物种?”萧凡看着报告,眉头紧锁,“南美洲的真菌怎么会出现在咱们的雨林里?”

李教授指着报告中的一个数据:“这种真菌的孢子能附着在植物种子或木材上传播,很可能是通过进口的苗木或木材进入我国,之后随着苗木移栽或木材运输,扩散到了雨林中。”

陈雨立刻想到了什么:“上个月有个苗木商想在雨林周边种植外来观赏植物,被我们阻止了,会不会是当时他们遗落的种子携带了真菌孢子?”

“有这个可能。”萧凡拿出手机,调出当时的现场照片,“照片里能看到他们携带的种子袋有破损,孢子很可能从破损处散落出来,之后在适宜的环境中萌发,感染了周边的豆科植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