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海风密码(2/2)
一位姓王的专家接着说:“我建议你们下一步重点研究类胡萝卜素颗粒与净化功能的关联,看看是不是这些颗粒在帮助藻类吸收污染物。如果能阐明机制,研究的深度就更够了。”
叶知澜和萧凡认真记下专家的建议,一一回应他们的疑问。视频会议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结束时,张教授特意叮嘱:“经费和资源我们会全力支持,你们放心做研究,有任何困难随时说。”
挂了视频,两人相视一笑,疲惫感被满满的成就感取代。“专家的建议很有用。”萧凡伸了个懒腰,“明天咱们就开始研究颗粒与净化功能的关联,先提取类胡萝卜素,看看单独的颗粒能不能吸附污染物。”
叶知澜点点头,拿出笔记本写下新的实验计划:“还要做转录组测序,看看藻类在污染物环境下,哪些基因会表达上调,说不定能找到与净化相关的关键基因。”
第二天一早,两人就开始提取类胡萝卜素。过程比想象中复杂,需要多次离心、萃取,还要注意控制温度,避免颗粒失活。叶知澜小心翼翼地操作着离心机,萧凡则在一旁准备萃取试剂,两人配合得默契十足。
“终于提取出来了!”当淡黄色的类胡萝卜素溶液出现在离心管中时,叶知澜忍不住欢呼。萧凡接过离心管,对着光看了看:“浓度还不错,接下来就能做吸附实验了。”
他们将提取出的类胡萝卜素加入含有污染物的海水样本中,每隔一小时检测一次污染物浓度。结果令人惊喜——单独的类胡萝卜素颗粒对氮磷化合物的吸附率达到18%,对石油类污染物的吸附率也有12%。“果然有关联!”叶知澜激动地说,“这些颗粒不仅能帮助光合作用,还能吸附污染物,太神奇了!”
萧凡拿出相机,拍下检测数据的屏幕,准备记录到研究报告里:“这是个重要的机制发现,咱们得赶紧整理成论文,投稿到相关期刊。”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一边继续深入研究类胡萝卜素的功能,一边推进转录组测序实验。测序结果需要送回研究所的测序平台分析,叶知澜把样本寄出去时,特意附了一张便签,请求尽快出结果。
等待测序结果的日子里,两人没闲着,每天都去海边监测自然环境下的藻类生长情况。他们在之前取样的礁石区设置了监测点,定期测量海水的盐度、温度、污染物浓度,还有藻类的覆盖率和活性。
“你看,这片藻类的覆盖率比半个月前高了10%。”叶知澜蹲在礁石边,指着成片的绿色藻体,“而且周围海水的氮磷浓度比其他区域低,说明它们在自然环境下也在发挥净化作用。”
萧凡拿出检测仪测了测,数据证实了叶知澜的观察:“自然环境下的净化效率虽然比实验室低,但胜在稳定,要是能大规模培育,用于近海污染修复肯定很合适。”
一周后,转录组测序结果回来了。叶知澜和萧凡坐在电脑前,盯着屏幕上的基因表达图谱,一点点寻找与净化相关的基因。“找到了!”萧凡突然指着一个基因位点,“这个基因在污染物环境下表达上调了5倍,文献里说它与重金属转运相关,可能是帮助藻类将重金属排出体外。”
叶知澜立刻查阅相关文献,很快确认了这个基因的功能:“还有这个基因,与有机污染物降解酶的合成有关,看来藻类是通过多种机制来净化海水的。”
两人兴奋地讨论着,不知不觉又到了傍晚。窗外的夕阳染红了海面,海浪声轻轻传来,实验室里的培养皿中,新型藻类在余晖下泛着淡淡的绿光,像在为他们的新发现庆祝。
“咱们的研究越来越清晰了。”叶知澜靠在椅背上,看着满桌的实验数据和文献,眼里满是憧憬,“从最初发现藻类异常,到确认新物种,再到阐明它的净化机制,每一步都不容易,但也都值得。”
萧凡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是啊,接下来咱们要做的就是完善研究,推动它的应用。说不定过几年,咱们就能在三亚看到用这种藻类修复的海域,那时候才是真正的成功。”
叶知澜抬头看向窗外,夕阳正慢慢沉入海中,金色的光芒洒满海面。她知道,他们的藻类研究还在继续,还有更多的秘密等着被揭开,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有彼此陪伴,有对科学的热爱,有这片海的守护,他们一定能走得更远,让这抹来自三亚海边的绿色,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