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告急(1/2)
临安的元日,习俗同望京并不相同。
新岁即将来临时,身为公主的姚蓁,往年会同父皇、母后,以及皇室诸多子弟,一齐行过年终祭祀仪后,举办除夕晚宴。宴中,除却丰盛的各类菜肴外,还须得食用饺子。
临安则不同,当地的百姓鲜少知饺子其物,他们过元日,从岁首至元宵,食用“十碗头”。
骊府中的庖丁不会包饺子。
骊氏人曾居于鲁地,是惯常食用饺子的。又有姚蓁在府中,骊夫人便亲自动手包了饺子。
学堂休假后,姚蓁颇为清闲,便偎在骊夫人身侧,请教她如何包。
骊夫人极有耐心的教她,奈何姚蓁从未做过这种活,包出的勉强有个形状,并不美观;拿给骊夫人看过之后,骊夫人笑着摇头,说容易散馅。多次尝试失败后,姚蓁无奈地搁下饺子皮,左右看了看,没有自己帮上忙的地方,决定厚着脸皮坐享其成。
很快便到了除夕。
净庭户这种琐事,并不需主人家亲自动手去做。姚蓁往年在宫中,从未见过这般的习俗,十分稀罕。骊兰玦便教她钉桃符。
当夜,三人围桌而坐,手边各自摆了一碗热腾腾的饺子。
因着是家宴,便没有什么顾及,骊夫人取了一双干净的筷著,边用筷著翻着瓷碗中的饺子,边同面前的两个孩子说着喜庆的话。
姚蓁的话并不多,捧着鸡汤暖手,慢吞吞地啜饮着,安静地听她说话。
未几,屋舍外燃起大片绚丽的烟火,姚蓁有些懵懂地擡头,乌黑清湛地眼眸中映着烟花,流光溢彩。
她擡头的同时,两双筷著同时伸到她面前。
姚蓁讶然低头,眨眨眼,望向骊夫人,又望向骊兰玦。
骊兰玦放下饺子后,飞快地收回筷著,迎着她的目光,温润一笑。
骊夫人也笑,慈祥地道:“好孩子,快吃罢。”
姚蓁夹起饺子,在他们的注视下,各自咬了两口,分别吃出一块碎银子、一枚铜钱来。
硬物将她的牙硌得有些酸,她讶然地捂着脸颊,满面错愕,骊夫人和骊兰玦见此,倒是开怀地笑起来。
骊夫人笑道:“窈窈吃到了两口好福气呢,来年必定福气满满!”
骊兰玦低声同她解释。
姚蓁以往从不知有这样的习俗,如今知晓,感觉到亲人明目张胆的偏爱,心中涌起一股暖意。
晚宴后,三人围着铜炉守岁。
焰火之下,一屋之中,欢声笑语,成夜不休。
于姚蓁而言,这是她度过的最清冷的一个除夕夜,亦是最温馨的一个除夕夜。
诚然,望京中的烟火要比临安的绚丽许多。姚蓁却牢牢地记住了这一场烟火。
新春佳节,转瞬即逝。
元日之后,学堂复学时,姚蓁的学堂又来了许多新面孔。
临安城皆知通判府中有位貌若天仙的女先生,教书教的极好,声名远扬。
男子读书,多有学堂与族塾。女子读书倒是稀罕事,有些清贵人家的女子,欲求学亦是有路无门。听闻城中有女先生后,除却骊兰玦招揽来得学生外,渐渐的,自发来了许多求知若渴的学生。
学生愈发的多,通判府中的那间屋舍的空间,不够用。姚蓁知会了骊兰玦一声,另设学舍,扩张了学堂的规格。
姚蓁的授学之道,与这些女子寻常听闻的并不相同。
她不授《女诫》《女训》,不教女子们如何为妇,而是教授《韬晦术》《论语》等一些晦涩、却知世明礼的著作,启蒙女子亦可从政,立一番功绩。
她教的内容,于当地女子而言,有着极大的冲击力,犹如重观世间一般。
这种教学方式,传到坊间时,起先遭人诟病,纷纷扬扬议论了一阵子。但学堂中的学子们倒是极其受教。
长此久往,于她们的开慧之上,颇有成效。
姚蓁看到她们的转变,自然是喜闻乐见。
只是,偶有一次,她授课之时,被学子提问治世之道。她不假思索地脱出而出一番言论,旋即猛然发觉自己说出的,同往年宋濯所传授的如出一辙。
姚蓁怔忪片刻,安慰自己,自己毕竟曾为宋濯的学生,理念相同,无可避免。
然而回望往昔,她惊觉宋濯的言行渗透在她的思想里,无微不至地影响着她,如同在她的脑中烙下极其深刻的印记。
姚蓁忽地有些心乱。
新春之后,没过多久,便是正月十五上元节。
这一日,民间习俗,女子可大大方方地出行,不必遮面,穿梭于街坊之间,寻有情之人,共赏满城花灯。
姚蓁为学子们休了一日假。
夜幕降临时,骊夫人将她同骊兰玦推出府门,笑道:“过节哪有在家中的道理,你们二人出去逛逛。”
姚蓁触及她的眼神,明白她是在撮合他们,有些局促。反观骊兰玦,倒是一脸淡然,接过家仆递过来的花灯,引着她往城中去。
城中很是热闹,西子湖上漂着许多各式的花灯,人群熙熙攘攘。
两人同热闹的人群擦肩而过。
他们都不是多话的人,沉默地沿河堤走着。
行至断桥上,人流越发地密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