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鸣泉(1/2)
程念曦的融合印记在古堰村的晨雾里泛着沉稳的四色银辉,指尖刚触到千年古堰的青石板,印记突然发出低沉的共鸣,不是之前的震颤或灼痛,而是像琴弦被轻轻拨动,银辉里流淌着与地脉同频的律动——古堰的石缝间渗出的不是浑浊的污水,而是带着清甜气息的泉水,可泉水下的地脉能量却像被压抑的巨兽,在石板下翻涌,试图冲破束缚。
“这古堰不对劲!”程安举着改装后的“地脉适配检测仪”,机械小熊的齿轮眼睛亮着柔和的青绿色光,他的语气早已没了往日的急躁,取而代之的是精准的判断,“检测仪显示,古堰的引流功能正在失效,地脉能量想顺着新的脉络流动,可古堰的结构死死锁住了它,再这样下去,地脉会自己冲开古堰,引发山洪!”
这阵子,程安的机械彻底转向“引导适配”,地脉适配检测仪能分析地脉的新动向,机械小熊的核心模块也改成了“能量导流仪”,能精准引导地脉能量沿新脉络流动,而非强行阻挡或切断——他终于褪去了少年人的莽撞,成为了能读懂地脉需求的“能量向导”,只是骨子里的高效执着,让他依旧雷厉风行。
程寻攥着怀表走在古堰边缘,表盘的淡紫影息顺着石缝钻进地下,与地脉能量轻轻缠绕,他的脸色平静,眼神里没有了丝毫怯懦,只有洞察本质的清明:“怀表感应到了地脉的‘进化信号’。”他闭上眼睛,声音沉稳而清晰,“古堰是百年前的守堰人建造的,当时地脉脉络与现在不同,古堰刚好适配;可地脉在自然进化,脉络偏移,古堰反而成了枷锁,守堰人的残念说,‘堰为脉生,脉变堰改,方为长久’。”
他的共情能力早已升华为“本质洞察”,能穿透表象的矛盾,直抵地脉与人文的核心需求,不再是那个需要依赖他人的胆小鬼,而是能为团队指明方向的“感知核心”。
程衡扶着古堰的石栏,金色胎记的暖光顺着石板流淌,感受着下方地脉的涌动,他的声音温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村里的老守堰人叫李伯,他是最后一任守堰人的后代,一辈子都在维护古堰。”他看向不远处正在修补石缝的老人,“他知道地脉在变,却不愿改造古堰,不是固执,是怕改坏了,对不起祖宗,也对不起依赖古堰灌溉的村民。”
四人走进古堰村,村子依山傍水,古堰像一条银色的带子缠绕在山腰,滋养着山下的千亩良田。可此刻,田地里的庄稼却出现了奇怪的长势——靠近古堰的禾苗枯黄,远离古堰的反而郁郁葱葱,村民们围着田地发愁,议论纷纷。
“肯定是地脉不佑我们了!”一个中年村民叹气,“李伯把古堰修得再好,也挡不住天谴!”
“胡说!”另一个村民反驳,“我看是古堰老了,引流不行了,该拆了重建!”
“拆古堰?那是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拆了会遭报应的!”
争吵声越来越大,李伯拄着拐杖从人群里走出来,脸色黝黑,皱纹深刻,眼神里满是疲惫与固执:“古堰不能拆!要修,只能修!”
程念曦走到李伯面前,印记的银辉轻轻覆盖住古堰的石缝:“李伯,我们不是要拆古堰,是想帮它‘适配’新的地脉脉络。”她的声音温柔却坚定,“地脉在进化,脉络偏移了,古堰的引流口不对,导致部分田地缺水,部分地方能量淤积,再这样下去,地脉会冲开古堰,到时候不仅田地保不住,村子也会有危险。”
李伯的眼神里满是怀疑:“适配?我守了古堰四十年,从来没听说过地脉还会‘进化’!你们这些外来人,别想忽悠我!”
程安立刻启动机械小熊的能量导流仪,淡绿色的光柱从石缝钻进地下,地脉能量的涌动瞬间平缓了些:“这是地脉能量的流动轨迹图。”他把检测仪的屏幕递给李伯,“红色是淤积的能量,蓝色是缺水的区域,只要我们在古堰西侧新开两个引流口,引导能量沿新脉络流动,问题就能解决,古堰的主体结构不用动,祖宗的遗产还在。”
李伯盯着屏幕看了许久,手指微微颤抖,他想起了这几年的异常:古堰的石缝越来越多,泉水时大时小,田地的收成一年不如一年,他夜里守在古堰旁,总能听到地脉低沉的嗡鸣,像在哭泣。
“我不能做这个主。”李伯的声音带着疲惫,“古堰是全村的根,要改,得村民们同意。”
程衡立刻说道:“我们可以先做个小型实验。”他指向村西的一片旱地,“那里是能量淤积最严重的地方,我们用机械引导部分能量过去,看看庄稼会不会好转,如果有效,再和村民们商量改造古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