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高原(2/2)
洛桑盯着画面里曾经的草甸,眼神松动了:“我小时候,这草甸确实有这么好,牛羊也肥,可后来……”他叹了口气,“行,我信你们一次!要是真能让草甸复活,还能让大家赚钱,我第一个带头拆了工地!”
接下来的二十五天,雪域草甸变成了“高原共生修复战场”。程安带着机械族的人,用防沙固土器没日没夜地固定沙化区域、播种草种,生态驱鼠仪持续运作,驱赶啃食牧草的鼠兔;程寻的怀表全程导航,精准定位地脉能量节点和鼠害密集区,同时感应草种发芽和藏羚羊迁徙路线,提醒程安调整机械参数;程衡一边协调牧民参与草甸修复,一边帮丹增爷爷整理古法转场和草场轮休的智慧,联系文旅部门,设计“游牧文化体验游”(跟着牧民转场、学做酥油茶、观藏羚羊迁徙);程念曦则守在玛尼堆旁,融合印记的四纯银辉与高原地脉、雪山冰川能量深度共鸣,注入共生能量,加速草种发芽,她的印记还进化出“高原共生光”,能抵御严寒和风沙,调节地脉能量输出,让草甸在高原环境下快速恢复,同时与游牧文化的信仰能量共鸣。
过程充满艰难与感动:高原低氧环境让机械运作效率下降,程安通宵改装机械的供氧系统,手指被冻得红肿;部分牧民担心草种发芽前牛羊饿死,偷偷放牧,程衡带着他们看草种发芽的痕迹和旅游订单,承诺暂时提供饲草补助;丹增爷爷的古法轮休智慧帮了大忙,他指导大家划分轮牧区,让草甸有足够的休养时间;藏羚羊迁徙队伍如期而至,看到复苏的草甸,纷纷停下觅食,游客们慕名而来,“游牧文化体验游”火爆,牧民们收入翻倍;洛桑拆了观景台工地,加入修复队伍,跟着丹增爷爷学转场智慧。
程念曦的印记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关键进化,四纯银辉里的青黄色波纹与高原地脉、雪山能量、游牧信仰完美融合,形成“高原共生屏障”——她终于明白,守护高原不是“阻止发展”,而是“顺应高原节律”:地脉要休养,草甸要轮休,牧民要转场,文化要传承,四者环环相扣,才是高原的永续之道。
二十五天后,雪域草甸迎来了蜕变:沙化区域被固定,新播的草种抽出嫩芽,格桑花遍野绽放,鼠害得到控制;地脉能量畅通,草甸恢复了往日的生机,牛羊肥壮,藏羚羊、藏野驴等迁徙动物在草甸上觅食;牧民们骑着马,带着游客转场,帐篷前的酥油茶和手抓肉吸引着游客,年轻牧民纷纷返乡,跟着丹增爷爷学古法转场和游牧文化;洛桑成了“游牧文化体验游”的带头人,既懂现代旅游运营,又懂高原生态保护,丹增爷爷看着这一切,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丹增爷爷走到洛桑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将一串转经筒递给她:“洛桑,以前是阿爷太固执,没看到你的心意,现在好了,草甸活了,文化也传下去了。”
洛桑接过转经筒,眼眶泛红:“阿爷,该说对不起的是我,以前只想着赚钱,差点毁了草甸和我们的根。”
程安的机械小熊发出“嘀嘀”的庆祝声,高原地脉修复仪屏幕上,草甸植被覆盖率恢复到七成,地脉能量稳定,鼠害发生率下降九成:“搞定!我的高原修复设备以后就是雪域草甸的‘守护神’,既能防沙固土、修复地脉,又能保护生态、不破坏高原节律!”
程寻的怀表泛着温润的淡紫影息,高原守护者的残念在玛尼堆上空化作一道光,对着四人深深鞠躬,然后渐渐消散,留下一句带着风雪气息的低语:“草甸复苏,游牧归心。”
程衡看着眼前的生机与和谐,温柔的笑容里满是力量:“最深刻的守护,是顺应自然节律,让文化与生态共生,让传统与现代相融,这才是高原的长久之道。”
四人离开雪域草甸时,夕阳正洒在雪山之巅,金色的余晖照亮了绿色的草甸和遍野的格桑花;丹增爷爷带着牧民们在玛尼堆旁祈福,转经筒的声音与风声交织,藏羚羊在远处迁徙,游客们举着相机记录这美好的瞬间,帐篷炊烟袅袅,酥油茶的香气随风飘散。丹增爷爷递给程念曦一个用牦牛骨雕刻的玛尼石挂件,上面刻着“雪域共生”四个字,挂件刚触到印记,就泛出青黄色的温润光芒。
程安看着机械小熊的检测数据,语气里满是自豪:“以后不管哪个高原草甸遇到问题,我的机械都能帮它防沙固土、修复地脉,让草甸复苏、牧民增收!”
程寻攥着怀表,脸上露出了沉静的笑容:“怀表已经记录下高原、草甸、牧民、迁徙动物的共生数据,这些经验能帮更多高原地区,实现生态与文化的双赢。”
程衡翻着笔记本上的记录,金色胎记的暖光轻轻闪烁:“守护是顺应自然的智慧,高原的节律不能违,游牧的根不能断,这样的共生才能抵御一切风雪。”
程念曦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雪域草甸,手腕上的融合印记泛着高原共生的温润光泽,心里明白,这场“高原修复”不是结束,而是顺应自然节律的共生新典范——雪山为源,地脉为根,草甸为脉,牧民为魂,守护不是强行改变,而是跟着高原的节奏,让万物各得其所。
草甸复苏,游牧归心,雪域恒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