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3章 忘魂草(1/2)
话说清朝那会儿,在安徽亳州这地界,有家百年老药铺,名叫“济世堂”。掌柜的叫孙守仁,人如其名,守着祖上传下来的“仁心”二字做生意。孙守仁祖上都是杏林高手,到他这一代,手艺没丢,心眼儿也实在。济世堂的药材,那都是孙守仁亲自去产地挑的,根正苗红,货真价实。方圆百里,谁家有个头疼脑热,都认准了济世堂的药,吃了准好。老百姓都说,孙守仁的药,不光治病,还暖心。
这一年,亳州城外闹了场不大不小的时疫,许多人咳嗽不止,浑身乏力。孙守仁凭着一手祖传的方子,配出一种“清肺止咳散”,效果立竿见影。药铺门口天天排着长队,孙守仁忙得脚不沾地,心里却美滋滋的。能救死扶伤,又能挣点家业,他觉得这辈子值了。
可就在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出事了。清肺止咳散里头最重要的一味药叫“龙胆草”,存货见底了。孙守仁急着去进货,可往常合作的几个老药商,不是没货了,就是抬高了价钱。正发愁呢,一个外地的药贩子找上门来,自称姓刘,手里有一批上好的龙胆草,价格比市价低了三成。
孙守仁心里犯了嘀咕:天上哪有掉馅饼的好事?他抓起一把药草闻了闻,又仔细端详成色,确实是上等的龙胆草,气味纯正,色泽油亮。刘药贩子看出了他的疑虑,拍着胸脯说:“孙掌柜,您是行家,一看便知。我这是急着回乡奔丧,才亏本甩卖,图个周转快。”
孙守仁被他说动了心。一来是药铺等着用药救人,二来这利润也实在诱人。他想着,自己开了几十年药铺,什么货没见过,还能被坑了?于是,他大手一挥,把刘药贩子那批龙胆草全买了下来。
果不其然,新进的药掺进方子里,效果一点没差,甚至比以前的还好。病人吃了都说,这药劲儿足,好得快。济世堂的生意,更是红得发紫。孙守仁乐开了花,觉得自己真是捡着宝了。
可好景不长,怪事就来了。
先是城西的张屠户,吃了药,咳嗽是好了,可出门买肉,找了半天钱,愣是想不起自己要买啥,提着空篮子就回家了。他媳妇骂他“老糊涂”,张屠户自己也纳闷,明明记得清清楚楚的事,怎么一转眼就忘了?
接着,教书的李秀才,喝了药,身子骨利索了,可第二天上课,拿着《论语》却一个字也念不出来,连自己的名字都写得歪歪扭扭。学生们都以为先生疯了。
这事儿一桩接一桩,起初大家还以为是偶发的怪病。可慢慢地,越来越多吃过济世堂“清肺止咳散”的人,都出现了类似的症状:不是忘了关水龙头,就是忘了回家的路,更有甚者,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认识了。一时间,亳州城里人心惶惶,都说是中了什么邪。
孙守仁也听说了这些传闻,但他压根没往自己身上想。他坚信自己的药方没问题,药材也是上好的。他甚至觉得,可能是那些人年纪大了,或者本来脑子就有点糊涂。人啊,一旦被钱蒙了心,就总爱找借口为自己开脱。
直到那天,灾难降临到了他自己头上。
孙守仁有个宝贝女儿,名叫婉儿,年方六岁,长得粉雕玉琢,聪明伶俐,是他的心头肉。最近天气转凉,婉儿也有点咳嗽,孙守仁心疼女儿,就从药柜里抓了最好的“清肺止咳散”,亲自给女儿煎了。
婉儿喝了药,当晚咳嗽就止住了,睡得特别香。孙守仁看着女儿恬静的睡脸,心里满是欣慰。
第二天早上,孙守仁像往常一样去叫女儿起床。他推开房门,柔声喊道:“婉儿,我的乖女儿,醒啦?爹爹给你做了桂花糕。”
婉儿睁开了眼睛,那双原本清澈如水的眸子里,此刻却一片茫然。她看着眼前的孙守仁,眼神陌生得像在看一个路人。
“你是谁呀?”婉儿怯生生地问。
孙守仁的心“咯噔”一下,像是被重锤狠狠砸中。他以为女儿在跟他开玩笑,笑着说:“傻丫头,我是爹爹呀!”
“爹爹?”婉儿歪着头,努力地想着,小脸皱成一团,“爹爹……是什么?”
一句话,如同一道晴天霹雳,把孙守仁劈得外焦里嫩。他冲过去,抱住女儿,颤抖着说:“婉儿,你看看我,我是爹爹!我是天天陪你放风筝,给你买糖葫芦的爹爹啊!”
婉儿被他吓得哭了起来,拼命挣扎着:“你放开我!我不认识你!娘亲!娘亲在哪里!”
孙守仁的妻子闻声赶来,看到这一幕也惊呆了。她抱着女儿,婉儿却在她怀里也显得很拘谨,小声问:“阿姨,你是谁呀?我……我肚子饿。”
妻子当场就瘫倒在地,泣不成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