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制度(2/2)
他的话惊动了其他员工,大家都纷纷凑过来看告示。
识字的人挤到前面看,不识字的在一旁打听,场面闹哄哄的。
很快,食堂要收费的消息传遍了食堂,新员工们低声议论,都带着些许不满。
李酒缸从后厨走了出来,问道:“嘿,你们都围在这,闹哄哄的干啥呢?”
李振生问道:“酒缸,以后食堂吃饭要收费,你知道不?”
“知道啊,吃饭付钱,那不是应该的嘛。”李酒缸说道。
马援朝急了:“酒缸,话不能这么说。俺当初进公司的时候,李总可是说了员工免费就餐,这才吃了几天就改了,这不是骗人嘛。是不是得给俺们一个交代。”
其他新员工也纷纷附和。
“是啊,公司不能说话不算数。”
“没错,李总也不差钱,没必要克扣俺们这点饭钱。”
李酒缸的脸色沉了下来,指着马援朝:“马援朝,把你兜里装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伙都瞧一瞧,不用李总来,我就给你一个交代。”
马援朝脸色一变,赶忙双手捂着衣服兜:“你……这……”
即便马援朝不拿出来,在场的人也知道他兜里是啥——他每天都会往家带两个馒头,其他人又不是傻子,也不是瞎子,怎么会看不到。
“你什么你,怎么不说了?李总说了让员工免费吃饭,可没说让你往家里带。”李酒缸说道。
马援朝脸一红,狡辩道:“又不是我一个人带,别人也拿了,我是看到别人带,自己才带的……”
李酒缸点点头:“你说的没错,不光你带了,其他人也带了。而且,不光有人往家带,还有人浪费粮食,这才是公司停止免费吃饭的原因。在指责公司之前,先想想你们自己做得对不对?”
李振生问道:“酒缸,那以后食堂的饭菜贵不贵?不会要高价吧。”
李酒缸继续说:“大家伙放心,李总已经说了,食堂就是为了给大家实惠和方便,不仅不会贵,反而会便宜卖给大家,让大家吃好吃饱。
另外,公司还会给大家一些餐补,也就是餐费补贴。这么一算,其实花不了几个钱。”
一个新员工说道:“俺还是觉得免费吃饭更实在,说实话,我当初就是奔着这个来的。”
“你要是有想法,可以向公司反映,说得对,公司也会采纳。你要是不想干,也可以辞职,公司现在就能把工钱给你。”李酒缸没惯着他,直接怼了回去。
“其他人也是,想接着干的,吃完饭找个地方休息,下午好好干活。不想干的人,直接去人事部辞职!”
李酒缸爱喝酒不假,但人不傻,每次李哲开会他都会用心听、用心学,渐渐也听出了一些门道。
刚才那番话,有不少就是昨天开会时学的,也算是现学现卖。
虽然他的话不算深奥,却着实把员工都镇住了——没人敢高声议论,也没人去办离职。毕竟,即便四季青公司不让免费吃饭,依旧是整个万安镇工钱最高的。
真要离职了,那才是大傻子……
下午。
村北地头。
今天李哲带着杨兴斌巡视了公司的大棚,包括试验田、公司的直营种植大棚和一部分种植户的大棚。
这期间,杨兴斌还和公司的几位主管谈了话,了解了具体情况,算是对公司的整体情况有了初步认知。
食堂中午发生的事情,李哲已经听说了,他并不是很在意——要是连这点小事都要他费心,那公司这些主管岂不是白养了?干脆都别干了,一起辞职得了。
李哲真正在意的,是大棚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杨兴斌蹲在地头,拿着根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
李哲也蹲下身,掏出一盒中华烟,递给他一支:“杨主管,关于公司的管理制度,你有啥想法?”
杨兴斌接过烟,点燃后吸了一口,用树枝指着“种植户”三个字:“先说合作种植户,他们积极性高,大棚管护得也不错,种植端不用太操心,技术员定期去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就行。
倒是后续收菜的时候,公司可能要多费点心思,得提前定好标准,避免扯皮。
不过眼下最要紧的,还是公司自己的生产制度和管理标准。”
李哲抽了口烟,烟灰轻轻弹在田埂上:“我正想跟你说这个,构架别搞太复杂,咱们以前是小作坊,现在要往规模化转,但层级多了反而碍事。你有啥具体想法?”
杨兴斌用树枝在地上划了个简单的框架,抬头说道:“我琢磨着按‘区域+职能’来分最合适。
咱们现在的大棚面积,设3到4个大棚组就行,每组负责20到50亩,每组配一个组长,不用再设副组长之类的岗位。
另外单独配1个技术员,专门管种苗和病虫害指导,再配1个后勤员,负责工具和物料管理,最后朱益民总牵头,这样一层到底,没人推诿。”
“这个思路我同意,”李哲猛吸了口烟,“但光有构架不行,得把每个岗位的活儿说清楚。比如组长到底管啥?工人又该干到啥程度?别到时候出了问题互相甩锅。”
“您这点考虑得透。”杨兴斌顺着话头往下说,“我打算制定一份《岗位说明书》,把职责写死。比如组长要管本组的考勤、生产进度,还要协调人员。
工人就负责大棚日常的浇水、施肥、整枝、采摘,而且得给他们定‘责任田’——每个工人固定管3到5亩,实行‘谁管护、谁负责’,要是出现种苗坏死、产量不达标这种事,直接跟绩效挂钩,该扣就扣。”
李哲点点头,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着:“生产上的标准也得统一,咱们有去年传下来的种植经验,我嫂子那边有详细的数据,您觉得该怎么把经验变成规矩?”
“我想编一本《大棚种植操作手册》。”杨兴斌立刻接话,“把播种间距、浇水频率、施肥的种类和用量,还有病虫害防治的时间,都写得明明白白。
写完后组织工人集中培训,确保每个人都按一个标准来,不然你种你的、我种我的,最后产量质量肯定差得远。
当然,涉及到具体的种植标准,还得请朱主管和几位有经验的技术员参与制定。”
“这个没问题,回头叫上朱哥、陈老师、周青禾、我爹、我嫂子一起研究。”李哲应了一声,继续说:“光有标准没人盯着,等于白设。你看是不是能定个巡查制度?”
“确实有必要。”杨兴斌在地上又划了条线,“我计划让组长每天早晚各巡查一次本组大棚,记录蔬菜生长情况和工人的工作状态,技术员每周抽查,发现问题马上指导整改。
您每半个月做一次全面检查,重点看生产标准落没落实,这样一层层盯着,就不怕管理松散导致减产了。”
见李哲没有反对,杨兴斌继续说:“另外还有纪律方面,工作时间偷懒、闲聊、私自带蔬菜,第一次口头警告,第二次扣绩效,累计多次违反纪律直接开除。”
两人聊了半天,终于说到最核心的收益问题。李哲身体微微前倾:“工人出来干活,最看重的还是钱。制度好不好,关键看能不能让他们多挣钱。你在薪酬这块有啥方案?”
“我设计了‘基础工资+绩效奖金’的体系。”杨兴斌语气加重了些,“基础工资每月固定发,比咱们当地同行业平均水平高一些,先保障工人的基本生活,这样他们才不会随便辞职。
绩效奖金才是关键,要让工人觉得‘多干能多得’。”
李哲想了想说道;“那管理层的薪资呢?他们管着一组人,责任比工人重。”
“您放心,我考虑到了。”杨兴斌组织了一下语言,“组长的绩效除了跟本组大棚收益挂钩,还加了‘人员管理考核’。
要是本组当月没人迟到早退,也没出生产事故,就有额外奖励,这样他们才会用心管手下的人。”
李哲听完,心里有了底,随即提出自己的要求:“杨主管,有两点得注意。第一,制度要简单易懂,别搞那些复杂条款,让工人都能看明白。
第二,薪酬计算得公开透明,每月月底把各大棚的产量、质量数据,还有工资明细都贴出来,接受大家监督,省得有人猜忌。”
杨兴斌立刻点头:“您说的这两点太重要了,制度看不懂、工资不透明,再好的制度也推行不下去。我回头写方案的时候,一定注意。”
两人又蹲在地上聊了半个多小时,一点点细化。
夕阳渐渐西斜,杨兴斌手里的树枝在地上画满了线条和文字,原本模糊的管理框架,也变得清晰起来。
李哲掐灭烟头,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土:“行,今天就先聊到这。杨主管,明天我要去一趟京城,有事你可以给我打电话。”
杨兴斌也跟着站起来,把树枝扔到田埂边:“好嘞,我尽快把方案和标准整理出来,跟几位主管一起讨论,等您回来做决定。”
“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