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绑定打卡系统,我成了悠闲旅行家 > 第255章 受人尊敬的“李老师”【小爆一下,8千字!】

第255章 受人尊敬的“李老师”【小爆一下,8千字!】(1/2)

目录

唐卡是藏文的音译,并非指唐代的卡片,直译过来应该叫卷轴画。

从艺术角度来看,唐卡有着极为重要的文艺价值,而且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为李悠南目前的绘画技能已经到顶,所以对于跟绘画相关的所有流派的艺术技法都有着详细的了解。

他的脑袋里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关于唐卡的知识:唐卡起源尚无定论,一般认为起源于松赞干布时期,成熟于宋元。

唐卡的传承模式,传统是师徒口传心授的方式,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不少大学开始设立相关专业,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唐卡的消费群体也不再如以前一样局限于佛教信徒,对于没有信仰的人来,唐卡同样是不错的艺术品以及工艺消费品。

李悠南想着,翻了一页画纸,随后取来一支铅笔,在纸上几笔勾勒出一个轮廓。

旁边的男孩眨了眨眼睛,随后瞪大眼珠子,一动不动地盯着李悠南手上的工具。

如果要严格按照唐卡的传统手工制作流程来画,唐卡的绘画还要复杂一点,因为必须严格遵照造像、度量经等宗教典籍规定的比例标准。

不过,李悠南既然有顶尖的绘画技能,那么在他画的时候,所谓的标准已经完全融合进他的技术当中去了。

不同神祇的身形、五官姿态都有固定的度量,并且在正式绘画之前还有诵经祈福、供奉酥油灯等仪式。

但此时李悠南只是将它作为一种艺术品来展示,便没有那么多的讲究。

李悠南几笔勾勒出画作的轮廓以后,便开始用油画的技法作画。

男孩并不明白李悠南画的画细节水平有多高,但是比起他在镇上老师那里看到的,他觉得李悠南画得好像更快也更漂亮。

不过,有一些地方和他以前学过的唐卡画又似乎有一些不太一样。

此时李悠南在做的事情,对他来也不过就是一个消遣罢了。

只是半个多时不到的时间,便完成了一幅色彩绚烂、层次丰富的画。

画的主体是一尊看上去非常威严的不动明王菩萨,但他在表现的时候,并没有严格遵从唐卡的作画技巧,而是融合了各种适合的绘画技巧。

在画这幅画的时候,李悠南才更加理解自己如今的绘画技巧有多惊人。

各个流派的表现手法,对他来,已经无需过于关注,也不需要过分拘泥于某个表达技巧。

脑袋里面有了绘画的主体构图、色彩以后,便是遵循着本能去画便足够了。

每次作画都会非常沉浸到那种状态中去,类似于心流,但又高于心流的状态。

甚至在某些时刻,他已经不再是胸有成竹,而是胸无成竹。

似乎,画纸上的作品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它本来就是那个样子的,自己只是凭着本能,将它的样子用颜料勾勒出来……在此之前他自己甚至都不知道画的主体应该长什么样子。

而画出来了以后,又给人一种本该如此的浑然天成之感。

随意将这幅画画出来以后,李悠南便将画卷卷起来,插在了旁边的笔篓当中。

男孩的目光也随之移动到了笔篓里。

李悠南觉得好笑,继续画了几笔自己的写生后,将那张随意而作的画取出来:“喜欢的话就送给你吧。”

男孩庄重地接过画,连声了好几个谢谢,想了想又好奇地问:“大哥哥,你也是学过画唐卡吗?”

李悠南笑了笑:“没有专门学过,所以别把这幅画当成严肃的唐卡,就当是普通的画吧。”

他清楚正式唐卡有诸多讲究,但随着时代发展,这门传统技艺也在包容创新。

此时刘璃正和几个朋友学藏语。

几番闲谈下来,李悠南了解到安多话、卫藏话、康巴话间的明显差异。

刘璃一本正经学习的模样倒也有趣。

朋友们没逗留太久,对他们而言,满山疯跑远比坐着喝茶有趣。

不到中午,他们便离开了。

太阳高升,气温回暖,李悠南和刘璃回房车午休。

日照金山的奇景尚未出现,两人倒也不着急,这种生活多待几天也挺好。

刘璃没问为什么多留,对她来,在哪里都一样。

而就在李悠南午休时,那幅随意绘出又赠出的唐卡,正流转到意想不到的地方。

……

名为罗布措的男孩子并不能很清楚的明白李悠南送给他的这幅画水平是什么样的,但是他很喜欢。

他觉得很漂亮上面的色彩也好还是主体的那尊佛都极为……震撼。

尤其是那尊佛,和以往看到的唐卡佛像,从姿态比例上来是完全一样的,但是看上去却更立体,更有神韵。

背景也是。

所以下午去镇上学习唐卡画的时候,他便悄悄地将那幅画也给带上了。

镇上有一个唐卡的培训班。

有不少孩子或者青年在这里学习唐卡的艺术,此时,市里的领导正下来视察,在跟唐卡培训班的负责人做指示。

“曾经唐卡静静的挂在寺院里,接受着千百年的香火供奉,如今呢,它出现在城市的画廊、电商平台和旅游纪念品商店,这道古老的风景线,该如何面对新时代的洪流,是我们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唐卡的未来充满了机遇,也写满了问号,成为艺术家,他们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和收藏,也有年轻人开始尝试创新,把唐卡元素画在陶瓷、皮具上,让古老符号融入现代生活,这就很好!”

“挑战的是真的,但热爱也是真的,最好的传承,不是把它锁进玻璃柜,而是让它在市场中得到自己的价值。”

外面领导正在做着指示,声音传进教室里。

罗布措听不懂,也不在乎。

他很喜欢画画,此时注意力完全在老师的讲解中。

老师讲完一段,让他们开始练习。

罗布措拿出绘画工具画了一阵子,还是忍不住又将李悠南送给他的那幅画卷轴打开——只有自己在画的时候,才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别人画得有多好。

达瓦顿珠老师一路巡视学生画作,走到教室里最的罗布措身后忽然停住脚步,目光被定在罗布措手上的那幅手绘唐卡画上移不开了。

“你的这幅画是谁给你的?”老师问。

罗布措有些紧张地望向达瓦顿珠。

达瓦顿珠笑着摇头:“没事,别紧张,我看看这幅画。”

罗布措心翼翼地将画递给老师。

达瓦顿珠将画放在手上认真端详。

作为从业十几年的画师,他一眼便看出这幅画的惊人水平——

它并未严格遵循传统唐卡创作技艺,而是用油画线条质感表现手法勾勒轮廓,传达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

色彩上运用冷暖对比、明暗过渡,让画面层次感与立体感极强。

背景以油画渐变手法表现空间深远感,更突出主体佛像。

越看越惊讶。

这些年传统唐卡师培训周期长,能坚持十年以上学习的人越来越少,真正掌握核心技艺的画师全国不足百人。

经济压力导致人才流失严重,虽然唐卡被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技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多年未诞生新的画作大师。

当达瓦顿珠看到这幅画时,第一反应是:这难道是哪位大师的作品?然而他摸了摸画的边缘,颜料都还没干透……

“一个汉族的大哥哥给我的。”

“汉族的大哥哥?”达瓦顿珠顿时愣了一下。

罗布措年纪不到十岁,能被他叫“大哥哥”的,最多也就二十出头。

一个这样的年轻人,能画出这种水平的画?

一时间,达瓦顿珠觉得有些荒诞,一定是哪里弄错了。

“你是,一个大哥哥?哥哥?”

“嗯,是一个大哥哥。”

“他看上去有多大?”

“嗯……我觉得和扎西哥哥差不多大。”

达瓦顿珠望向角里正在画画的扎西。

扎西不过十七八岁,只是皮肤偏黑,看上去像二十岁的人。

扎西注意到老师的目光咧嘴一笑。

达瓦顿珠收回了目光。

一瞬间,达瓦顿珠生出了想要拜访那位画师的念头。“你能不能给我详细,那个大哥哥是什么人?”

罗布措见老师没有批评自己,这才一五一十地起了他所知道的、与李悠南相关的事情。

达瓦顿珠听完,轻轻皱起眉头,喃喃自语:“一个到这儿来旅游的人?”

……

原本李悠南还担心在这里露营住时间长了会有些无聊,却没想到在他午休起床后不久,便迎来了第二位拜访者。

对方是乘坐嘉措的摩托车过来的。

简单介绍后,李悠南才知道,来人竟是一名专业的唐卡画师。

而对方过来的目的相当纯粹——只因看到了罗布措手里那幅油画唐卡,心生好奇,便专门过来拜访。

三言两语间,对方大致了解了李悠南的身份来头。

李悠南毕竟挂着故宫博物馆名誉专家讲师的身份,这头衔一亮出来,便足够有分量。

不谈他在旅行博主领域的成就,单是这重身份,就顿时让达瓦顿珠肃然起敬。

不过在谈论艺术之前,达瓦顿珠对李悠南的房车同样充满好奇。

李悠南不厌其烦地将之前给嘉措介绍过的内容,又重新给达瓦顿珠讲了一遍。

对方的反应和嘉措大抵相似,既有惊叹,也带着羡慕。

随后,三人便在天幕帐篷底下坐休息。

“李老师,您也研究过唐卡艺术吗?”

达瓦顿珠率先开口,语气里满是敬佩,“实话,您这幅画,外行人看不出门道,但我是内行人,不瞒您,我感觉比我老师画的还要好!”

达瓦顿珠作为纯粹的文艺人,很清楚绘画界向来达者为师。

这世上的天才,本就不能以常理衡量——比如毕加索,15岁时创作《科学与慈善》,便斩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丢勒22岁完成油画《自画像》;波洛克30岁时也已形成独特的抽象表现主义风格。

这甚至可以引申到各个领域当中去。

牛顿创立微积分,发现万有引力,研究光的色散现象是20出头的时候。

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理论和布朗运动理论的时候是26岁。

莫扎特5岁开始作曲,6岁已经开始全国巡演。

事实上,任何领域的天才,年龄都不是衡量他们成就的标尺。

他对李悠南喊的这声“李老师”,发自内心,恭恭敬敬。

这让旁边的嘉措有些不可思议——达瓦顿珠是他极为尊敬的唐卡艺人,没想到眼前这个战斗力惊人的汉族伙子,竟在艺术方面有这么高的造诣,连达瓦顿珠都要称他为老师?

李悠南摆了摆手:“不敢当,不敢当。只是偶尔看到一些精美的唐卡画作,就用其他手法模仿了一下,希望没有冒犯到你们的信仰。”

达瓦顿珠摇了摇头:“李老师,您的这是哪里的话?对于没有信仰的人来,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块玉牌、一块手表来看待,过于封建教条的想法没有意义。”

“它不仅是佛教体系下的产物,更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种类之一,这一点上,我们的从业者远比你们想象中的开放包容的多。”

“嗯。”

李悠南并不打算在这个话题上面聊太多内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