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洛阳寻宝(1/2)
身影消散的刹那,赵国强的身影已立于洛阳老城的街巷上空。
下方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温润,身旁的飞檐斗拱还残留着隋唐的形制,空气中弥漫着牡丹的淡香与千年尘埃的厚重。
这里是十三朝古都,洛水汤汤流淌过夏商的礼乐、魏晋的风雅、盛唐的恢弘,地下埋着的,是数不尽的王朝印记与文明瑰宝。
他心念微动,空间悄然下沉至六米深处。
洛阳地下土层松软,夹杂着历代都城的遗存,这般深度既能避开现代基建,又能精准触达魏晋至隋唐的核心遗址区。
空间的透视之力如同铺开的巨网,扫过白马寺、龙门石窟周边,很快在老城区中心捕捉到一片规整的夯土台基——夯层致密,掺着秦汉时期的筒瓦残片,边缘还嵌着铜制构件,正是古都宫城遗址的特征。
赵国强将入口落在台基西侧,迈步而出,指头摸着一截残破的汉白玉栏杆,上面雕刻的云纹流畅细腻,虽已断裂,却依旧能想见当年宫阙的巍峨。
墙角堆着数十口陶瓮,缸口用麻布裹着青泥密封,掀开最外侧一口,里面竟是满满一瓮青铜钱,圆形方孔,正面刻着“五铢”二字,边缘还带着铸造时的毛刺,显然是未流通的官铸钱币,数量足有上万枚,层层叠叠堆成小山。
往里数,第三口陶瓮里藏着意外之喜:
数十件鎏金铜器整齐码放,鎏金铜炉的炉身刻着蟠螭纹,炉盖镂空雕着莲花,虽鎏金有些斑驳,却依旧金光闪烁;
一对鎏金铜烛台造型精巧,烛杆缠绕着葡萄藤,藤蔓间栖着几只雀鸟,栩栩如生;
最珍贵的是一件鎏金铜方镜,镜面光滑依旧,能映照出模糊的人影,镜背铸着“长宜子孙”四字铭文,周围环绕着瑞兽纹,工艺极为考究。
空间继续下沉,在一处坍塌的地下廊道中,发现了更为震撼的遗存。
廊道用青砖砌成,砖缝里的白灰依旧坚硬,两侧墙壁上还残留着淡淡的彩绘,虽已褪色,却能辨认出朱雀、玄武的纹样,显然是皇家专用的地下通道。
廊道尽头的密室被碎石封堵,赵国强进入空间,将空间门户开在门后,当他一步踏出,一股夹杂着檀香的气息扑面而来。
密室中央的石台上,摆放着一尊半米高的白玉观音像,玉质温润如羊脂,观音面容慈悲,手持净瓶,衣纹飘逸,仿佛正要普渡众生。
石台两侧的紫檀木架上,整齐摆放着数十卷绢本佛经,经卷用蓝布包裹,展开一卷,上面用蝇头小楷书写着《金刚经》,字迹娟秀工整,墨色历经千年仍未褪色,边角还盖着“洛阳白马寺”的朱印,显然是当年寺院珍藏的经卷。
靠墙的木箱里,藏着数件唐代的三彩器物:
三彩马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马身肌肉饱满,四肢矫健,马尾上扬,仿佛正要奔腾而去;
三彩骆驼背上载着丝绸与货物,骆驼双目圆睁,神态生动,釉色流淌自然,是唐三彩中的珍品;
还有几件三彩俑,文官俑身着朝服,面容肃穆,武士俑身披铠甲,神情刚毅,细节刻画得入木三分。
透视之力继续延伸,在龙门石窟附近的地下,捕捉到一片密集的金属光泽。
穿透三米厚的土层后,一座兵器窖赫然出现:锈迹斑斑的唐刀堆放在角落,刀柄缠着的鲛鱼皮虽已朽坏,刀身却依旧挺直,刀刃寒光凛冽,显然是当年的实战兵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