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我在民国种田的日子 > 第262章 最后的分流和安置

第262章 最后的分流和安置(1/2)

目录

鲜红的手印,如同燎原的星火,烙印在契书上。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按下了手印,签下了这份对赌协议,并不意味着立刻就能拥抱那青砖白瓦的暖窝。

长治县衙前的广场和周边街道,此刻更像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分拣场和生命补给站。

无数穿着灰色短褂、臂缠红布条的安置组人员,如同上了发条的齿轮,在人群的缝隙中高速穿梭、呼喊、引导。

养身,是硬道理。

“领了力字牌的!这边!

排好队!

跟紧前面举蓝旗的!

去城西临时棚区!”

一个嗓门已经劈叉、脸上糊满汗水和尘土的壮实汉子,挥舞着一面小蓝旗,声嘶力竭地喊着。

他身后,一群刚刚登记为壮劳力的灾民,拖着疲惫但眼中有了明确方向的身躯,沉默地汇成一股人流,跟着那面小蓝旗,缓缓挤出拥挤的广场。

他们的目的地,是城西靠近浊漳河畔、辛安泉水库工地下游临时搭建的棚户区。

那里,有遮风挡雨的简易棚子,有能躺下的草铺,更重要的是,有持续供应的养身糊糊和粗粮饼子,让他们能把被逃荒路榨干的力气,一点点重新蓄积起来。

三天,这是安置组反复强调的硬性要求:

至少养三天身体!

水库工地的活计,不是靠一股狠劲就能撑下来的,那需要实实在在的力气!

去不了?

那契约上尽忠职守的第一条就守不住!

“工字牌!有手艺的!这边走!快!别磨蹭!”

另一个方向,同样举着蓝旗的引导员在焦急催促。

泥瓦匠、木匠、铁匠学徒,但凡在登记时显露过一技之长的人,被快速甄别出来。

他们被引导着,走向广场另一侧几顶稍大的帐篷,那里是手艺考核点。

帐篷门口,几个穿着深蓝工装、一看就是工业区老师傅模样的人,正抱着胳膊,眼神锐利地扫视着排队的队伍。

一个负责考核的老铁匠,看着面前一个自称会打铁、但双手关节粗大变形、布满新旧伤痕的汉子,眉头紧锁:“你这手还能抡锤?”

汉子急得脸通红,猛地伸出双手,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倔强:

“能!官爷您试试!俺这手是废不了!俺在老家就是靠这双手养活了五口人!您给俺块铁,俺打给您看!”

老铁匠没说话,从旁边炉子里钳出一块烧红的铁料,往铁砧上一放:“打根方钉。”

汉子二话不说,抄起旁边一把分量不轻的锻锤,深吸一口气,腰背猛地发力——“铛!”火星四溅!

虽然动作有些迟滞,手臂微微颤抖,但那落锤的准头和瞬间爆发出的力量,让老铁匠紧锁的眉头稍微舒展了些。

“行!先记下!

去后面棚子领三天口粮,养手!

三天后,去工业区铁器厂报到!

记住,你这手是吃饭的家伙,养不好,去了也是白搭!”

老铁匠沉声道。

汉子紧绷的脸瞬间松弛,眼中爆发出狂喜的光芒,连声道谢,脚步虚浮却充满希望地跟着指引走了。

他的手艺,就是他立业的本钱,也是他赌赢这份契约的最大依仗!

“学字牌!少年!这边!跑起来!别掉队!”

林家村少年团抽调来的几个精干小伙子,声音洪亮,充满了蓬勃的朝气。

他们将广场上所有登记在册的5到16岁少年男女聚拢起来。

这些孩子,大多面黄肌瘦,眼神里混杂着不安、好奇和一丝被点燃的憧憬。

“听好了!跟着我走!

带你们去能吃饱饭、能学本事的地方!”

一个少年团骨干拍着胸脯,声音斩钉截铁,“以后,你们就是少年团的人了!

记住团规:守纪律,听指挥,勤学苦练!将来,你们就是咱们长治县的顶梁柱!有没有信心?!”

稀稀拉拉、参差不齐的回应响起:“…有…”

“大点声!没吃饭吗?!”

“有!”这一次,声音响亮了许多,带着一股被激发的少年意气。

孩子们跟着那面飘扬的学字蓝旗,汇成一股虽显杂乱却蕴含生机的溪流,向着县城里临时腾出来的几处学堂和校舍涌去。

那里,等待他们的将是识字、算数、基础技能,最重要的是能让他们长身体的饱饭。

他们是未来的种子,是这份安家立业契约里,最值得期待的长线投资。

“养字区!老人孩子!这边!小心脚下!”负责养字区的,大多是县里征调来的稳重妇人和略通医理的半大孩子。

他们的声音相对温和,动作也更加细致。

怀抱婴儿的妇人、拄着拐杖的老者、以及那些在路上耗尽了所有力气、此刻眼神空洞麻木的半大孩子,被小心翼翼地引导到相对僻静、铺着干草、架着几口小锅熬着米油的区域。

一个安置组的妇人,正蹲在一个蜷缩在角落、瑟瑟发抖的小女孩面前。

女孩约莫六七岁,是一个孤儿,父母已饿死在路上。

怀里紧紧抱着一个破布包裹,就像一只受惊的小鹿一样。

妇人手里端着一碗温热的米油,声音放得极轻极柔:“丫头,不怕。来,喝口热乎的,暖暖身子。”

她用小勺舀起一点点,轻轻吹凉,递到女孩干裂的唇边。

女孩迟疑地、试探性地舔了一下,温热的米汤滑入喉咙,她空洞的眼神似乎微微动了一下,又舔了一口。

妇人脸上露出一点宽慰的笑容,耐心地一勺一勺喂着。

在这里,活下去,恢复一点人样,是唯一的任务。

至于将来?

或许能等到亲人,或许能在养字区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又或许等身体好了,也能去签那份力字的契约。

-----------------

长治县衙前广场那关于安家立业的滚烫喧嚣,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其激荡的涟漪,正以惊人的速度,沿着浊漳河畔和那条不断延伸向太原方向的黄土路基,迅猛扩散!

辛安泉水库工地。

这里早已不是简单的以工代赈点,而是一座由血肉、号子、泥土和巨大野心构筑的人间奇观。

十六万人的洪流,在冬日并不温暖的阳光下,如同密密麻麻的工蚁,在巨大的堤坝雏形、纵横交错的引水渠基槽和轰鸣的简易碎石场之间奔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