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番外三:春深煮茶,岁岁情长(1/2)
春风吹绿了苏州乡下的田埂,院子里的梧桐树抽出了浓密的新叶,枝桠间缀满了嫩黄的花穗,去年重新栽种的腊梅也冒出了翠绿的新枝,长势喜人。
江逾朝搬了张竹椅坐在院子里,手里拿着一本旧书,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书页上,斑驳陆离。
顾晏辞从屋里出来,手里端着一个白瓷茶盘,上面放着一套小巧的茶具。
他走到江逾朝身边,将茶盘放在石桌上,笑着说:“刚煮好的雨前茶,尝尝看。”
江逾朝放下书,拿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茶香清冽,带着春天的湿润气息,回甘悠长。
“好喝。”江逾朝的眼睛弯成了月牙。
顾晏辞坐在他对面,伸手替他拂去落在肩头的梧桐花,指尖划过他的肩头,带着温热的触感。
江逾朝的脸颊微微泛红,下意识地往旁边挪了挪,却被顾晏辞伸手按住了肩膀。
“跑什么?”顾晏辞的声音带着笑意,俯身靠近他,鼻尖几乎要碰到他的额头,“现在还怕我碰你?”
江逾朝的心跳加快,避开他的目光,小声说:“没有。”
顾晏辞低笑出声,在他唇上轻轻啄了一下,动作轻柔得像春风拂过。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了敲门声,打破了两人之间的暧昧。
顾晏辞起身去开门,门外站着的是邻居陈婆婆。
陈婆婆是村里的老人,无儿无女,为人慈祥,自从两人搬到这里,时常会送些自家种的蔬菜和做的糕点过来。
“晏辞,逾朝,”陈婆婆笑着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个竹篮,“我刚蒸了些青团,给你们送点尝尝。”
江逾朝连忙起身接过竹篮,里面的青团带着艾草的清香,颜色翠绿诱人。“谢谢陈婆婆,您太客气了。”
陈婆婆坐在石凳上,看着院子里的花草,笑着说:“你们这院子打理得真好,梧桐枝繁叶茂,腊梅也长得精神。”
顾晏辞给她倒了杯茶:“都是逾朝的功劳,他喜欢这些花草。”江逾朝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拿起一个青团递到陈婆婆手里。
三人聊了一会儿家常,陈婆婆说起村里下周要举办庙会,就在镇上的城隍庙,热闹得很,还邀请他们一起去。
“庙会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戏班子唱戏,你们年轻人也去凑凑热闹。”江逾朝有些心动,他来苏州这么久,还没去过庙会。
顾晏辞看出了他的心思,立刻答应:“好啊,到时候我们跟您一起去。”
陈婆婆走后,江逾朝拿着青团,眼神里满是期待。
顾晏辞揉了揉他的头发:“想去就去,到时候我陪你好好逛逛,想吃什么想买什么,都给你买。”
江逾朝点点头,咬了一口青团,清甜的豆沙馅在嘴里化开,甜而不腻。
庙会那天,天刚亮,顾晏辞就叫醒了江逾朝。
两人换上干净的衣服,顾晏辞特意给江逾朝戴了顶宽檐草帽,怕他被太阳晒到。
陈婆婆已经在村口等着他们,三人一起往镇上走去。
镇上人山人海,到处都是叫卖声和欢笑声。
路边摆满了小摊,有卖糖画的、捏面人的、卖小吃的,还有各种新奇的小玩意儿。
江逾朝看得眼花缭乱,顾晏辞一直紧紧牵着他的手,生怕他在人群中走散。
“想吃那个吗?”顾晏辞指着一个卖糖画的小摊。
江逾朝点点头,顾晏辞拉着他走过去,让师傅画了一只兔子,糖丝晶莹剔透,造型可爱。
江逾朝拿着糖画,吃得很开心,嘴角沾了点糖霜,顾晏辞伸手替他擦掉,指尖带着微凉的触感。
两人走到一个卖木簪的小摊前,摊主是个手艺人,手里拿着刻刀正在雕刻。
摊上摆着各种样式的木簪,有刻着梅花的,有刻着竹子的,都很精致。
顾晏辞拿起一对刻着梧桐叶的木簪,问江逾朝:“喜欢吗?”
江逾朝看着木簪上细腻的纹路,点了点头。顾晏辞付了钱,拿起其中一支,轻轻插在江逾朝的发间,“真好看。”
江逾朝的脸颊发烫,拿起另一支木簪,踮起脚尖,想插在顾晏辞的头发上。
顾晏辞配合地低下头,任由他摆弄。
木簪插在乌黑的头发上,衬得他眉眼愈发俊朗。
周围有人看过来,小声议论着,顾晏辞却毫不在意,反而握紧了江逾朝的手,抬头对他笑了笑。
中午,两人和陈婆婆一起在镇上的小饭馆吃饭,点了几个当地的特色菜。
顾晏辞一直给江逾朝夹菜,把他喜欢吃的都放在他碗里。
陈婆婆看着两人亲密的样子,笑着说:“你们俩感情真好,真是羡煞旁人。”江逾朝的脸更红了,低头扒着碗里的饭。
下午,戏班子开始唱戏,台下坐满了人。
顾晏辞找了个靠前的位置,让江逾朝坐在中间,自己坐在他身边,替他挡着拥挤的人群。
戏台上唱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唱腔婉转悠扬。
江逾朝看得入了神,顾晏辞没有看戏,只是侧着头看着他,眼神温柔得能滴出水来。
江逾朝察觉到他的目光,转头看他:“你怎么不看戏?”
顾晏辞笑了笑:“看你就够了。”
江逾朝的心跳漏了一拍,连忙转过头,假装看戏,耳根却红透了。
顾晏辞低笑出声,伸手握住他的手,指尖轻轻摩挲着他的掌心。
庙会散场时,天已经黑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