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寂静悟道与三才初鸣(1/2)
手握温润的“星髓”,感受着其中源源不断、精纯平和的星辰之力滋养着干涸的经脉与疲惫的心神,刘臻不敢有丝毫耽搁,凭借星图指引,向着那片被标记为“寂静海”的区域疾行。身后,“碎星残响”的能量乱流和“蛇瞳”追兵的威胁,如同鞭子般驱策着他。
越是深入星陨之地,周遭的环境越发诡异。天空中的昏红色彩逐渐被一种更深沉的、仿佛凝固的铅灰色所取代,光线晦暗,如同永恒的黄昏。大地不再崎岖破碎,反而变得异常“平坦”一种令人心悸的、仿佛被无形巨力碾压过的、覆盖着厚厚灰白色尘埃的绝对平坦。没有风声,没有虫鸣,甚至连自身心跳和血液流动的声音都显得格外刺耳。这里便是“寂静海”,并非真正的水域,而是一片声音、光线乃至能量流动都趋于“静止”的死亡区域。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粘稠的阻力,并非实体,而是某种规则层面的“滞涩感”,仿佛时间在此地的流逝都变得缓慢。怀中的“星髓”在此地散发出更加柔和的光芒,似乎与这片死寂之地有着某种奇特的共鸣,帮助刘臻抵御着那无孔不入的、令人心生惰意与绝望的静止之力。
根据星图显示,“寂静海”的中心,存在着一处相对稳定的“涡眼”,那里是参悟静止与平衡的绝佳场所,也是通往下一处关键地标“陨星山巅”的相对安全的路径起点。
刘臻放慢脚步,每一步都踏得异常沉重,不仅要对抗物理上的阻力,更要紧守心神,抵御那试图同化一切的“静”之意境。他运转内力,将“星髓”贴在胸口,借助其力量,如同黑暗中持灯的旅人,艰难前行。
数日后,他终于抵达了“寂静海”的中心区域。这里景象更为奇特,平坦的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巨大无比的、缓缓旋转的灰白色漩涡。漩涡直径难以估量,中心深不见底,散发出强大的吸力,但漩涡本身却异常“安静”,没有声音,只有一种吞噬一切的虚无感。这便是“涡眼”。
漩涡边缘,能量相对平稳,形成了一圈奇异的“平衡带”。这里,绝对的“静”与漩涡的“动”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共存。正是修炼三才共鸣术的绝佳之地。
刘臻在平衡带边缘找到一处背对漩涡吸力的凹地,盘膝坐下。他取出“星髓”置于掌心,又小心翼翼地将心神沉入体内,沟通“生”“息”双石,并遥感环形山方向的“镇石”。
这一次,环境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助力。“寂静海”那极致的“静”,极大地压制了能量本身的躁动特性,使得“生”之力的勃发、“息”之力的流转,都变得异常清晰和“缓慢”,仿佛将力量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放大了无数倍,呈现在他的感知中。而漩涡那蕴含的、趋于“归墟”的“动”,又恰好模拟了“寂灭之眼”的某种特质,为引动“镇石”之力提供了独特的参照。
他首先全力感悟“静”。摒除杂念,将心神与周围的死寂融为一体,体会那种万物凝滞、时空近乎停顿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内视自身,“看”到“生”之力的流转如同被放慢的溪流,每一滴“生机”的萌发、壮大、衰退都清晰可见;“息”之力的循环如同缓慢呼吸的巨兽,一呼一吸间蕴含的天地至理触手可及。他对两种力量的本质理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化。
接着,他尝试在极静中引动极动。以自身意志为引,小心翼翼地引导一丝“生”之力,如同在冰面上点燃一颗火种,让其在这极静的环境中缓慢“燃烧”、壮大。然后,再引入一丝“息”之力,如同注入一缕微风,让火焰既不熄灭,也不失控,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这个过程在寂静中被无限拉长,每一个细微的偏差都被放大,让他能及时调整,对力量的掌控力飞速提升。
当“生”与“息”在寂静中达成一种和谐共存的平衡状态后,他开始了最艰难的一步引动“镇石”。
他不再像之前那样强行“拉扯”,而是将自身调整到的那种“动静平衡”的独特频率,通过“星髓”的放大,化作一道极其细微、却无比坚韧的意念丝线,如同在绝对真空中传递信号般,遥遥指向“镇石”。这一次,意念中不再有焦躁和强求,只有一种平和而坚定的“邀请”与“共鸣”。
时间在寂静中仿佛失去了意义。可能是一瞬,也可能是数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