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城市的伙伴(1/2)
长赢集团顶层会议室,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同于往日的气氛。不再是剑拔弩张的商业谈判,也不是紧张的项目研讨,而是一种沉静而宏大的叙事正在展开。巨大的弧形屏幕上,显示着三个不同城市的名字和总体规划图:西部重镇“金城”,老工业基地“铁北”,以及南方沿海新兴城市“鹭洲”。屏幕前坐着的,是这三座城市的市长和他们带来的核心决策团队。
程长赢站在前方,一身深色西装,没有领带,显得沉稳而不失亲和。他身后站着苏晚晴、陈墨,以及一个新面孔——一位约莫四十岁,气质干练的女性,城市规划和公共管理领域的顶级专家,刚刚被程长赢重金聘请来的“城市运营事业部”负责人,林静。
“感谢三位市长和各位领导的信任,莅临长赢。”程长赢的声音平和而有力,回荡在会议室里,“今天,我们坐在这里,不是讨论某一个楼盘,某一块地。我们讨论的,是这三座城市的未来。”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位市长表情各异的脸。金城市长眉头微蹙,带着西北人特有的审慎;铁北市长眼神中透着迫切和一丝疲惫;鹭洲市长则年轻许多,目光锐利,充满探索欲。
“过去,开发商的身份,是‘乙方’。政府规划,我们拿地,我们建设,我们销售。”程长赢缓缓说道,话语直白,“但这种模式,在今天看来,存在天然的局限性。容易导致城市风貌的同质化,公共配套的滞后,产业与居住的脱节,以及……在座各位领导可能最深有体会的——‘睡城’和‘鬼城’的风险。”
几句话,精准地戳中了三位市长,尤其是铁北和鹭洲市长心中的隐忧。铁北是老工业区搬迁后留下的人口流失和城市空心化问题,鹭洲则是新区开发过快,产业导入跟不上,夜晚亮灯率堪忧。
“长赢在过去几年的实践中,尤其是在新加坡和国内的‘翡翠新城’项目上,积累了一些经验,也走过一些弯路。”程长赢话锋一转,毫不避讳曾经的挫折,“我们意识到,仅仅造好房子,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真正有活力的城区,需要的是产业、居住、交通、教育、医疗、生态的协同共生,需要的是长期的、精心的运营和培育。”
他示意了一下林静。林静上前一步,操控着屏幕,三维动态的城市模型开始演化。
“基于这些思考,长赢决定成立‘城市运营事业部’。我们的角色,希望从‘开发商’,转变为‘城市合伙人和综合运营服务商’。”程长赢说出了今天最核心的提议,“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执行政府的规划,我们希望能够更早地介入,与各位领导一起,参与到城市的顶层设计中来。”
屏幕上,金城的规划图上,原本孤立的几个新区被用绿色的廊道连接起来,廊道内标注着“生态农业观光带”、“物流产业走廊”。“金城的问题,在于新旧城区割裂,产业单一。我们的建议是,不以住宅开发为先导,而是先打通脉络,以特色农业和现代物流为抓手,吸引人口回流,再配套建设职住平衡的社区。我们长赢,可以负责整体的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招商,以及建成后至少二十年的整体运营。收益,我们不追求短期暴利,而是与政府共享长期的税收增长和资产增值。”
金城市长紧蹙的眉头微微舒展,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显然在深思。
屏幕切换至铁北。破败的旧厂区被标注上“工业遗址公园”、“文创产业园”、“技能培训中心”。“铁北的挑战是转型。推倒重来成本太高,也割裂了城市记忆。我们建议‘活化更新’,保留工业肌理,引入文创、旅游、新兴科技产业,同时为原有的产业工人提供技能培训和新的就业岗位。我们可以投入前期改造资金,并负责长期的园区运营和产业孵化。”
铁北市长的呼吸似乎急促了一些,身体微微前倾。
最后是鹭洲。模型展示了如何通过引入一所国际联合大学的分校区,带动周边高科技研发企业和高端人才社区的聚集,形成一个自我造血的“创新知识城”。“鹭洲的优势是环境和政策,短板是缺乏核心产业引擎。我们可以利用自身的全球资源和‘天工’平台,帮助引入顶尖的教育资源和科技企业,共同打造一个面向未来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鹭洲市长眼中已经放出光来。
“当然,这不仅仅是画图。”程长赢补充道,语气务实,“我们带来了具体的方案和资源清单。规划设计,我们有林博士的团队和国际顶尖事务所合作;产业导入,我们有自己的创投基金和全球企业联盟;建设,我们有最成熟的绿色建筑和智慧城市技术;运营,我们有‘天工’平台和超过百万户社区的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利益与城市的发展深度绑定——城市繁荣,我们才有长期稳定的收益。我们追求的是与城市共同成长。”
三位市长低声交换着意见,会议室里响起嗡嗡的讨论声。程长赢提出的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政企合作方式。政府仍然掌握土地所有权和规划主导权,但将开发、招商、运营等一系列复杂而专业的任务,部分让渡给了长赢这样具备全链条能力的“伙伴”。政府减轻了财政压力和招商负担,获得了更前瞻的规划和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长赢则获得了更广阔、更稳定的舞台和收益来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