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省《南京市》(1/2)
一、管辖区域与行政区划
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省会,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沿岸,东接江苏省镇江市,西连安徽省马鞍山市、滁州市,南邻安徽省宣城市,北靠江苏省扬州市,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核心城市、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6587.04平方千米,地域轮廓呈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形状,长江穿城而过,将城市分为江南、江北两大片区。
截至2024年,南京市实行市辖区管理制度,无下辖县与县级市,共设有11个市辖区,各辖区功能定位清晰,共同构成南京多元发展的城市格局。11个市辖区分别为:
-玄武区:位于南京中心城区东北部,是南京市委、市政府驻地,集中了全市主要的行政、文化、科研资源,也是南京历史文化核心区域之一。
-秦淮区:地处南京主城中部,由原秦淮区、白下区合并而成,是南京老城区的核心,历史文化底蕴最为深厚,聚集了大量历史遗迹与民俗资源。
-建邺区:位于南京主城西部,长江东岸,是南京的现代化新城区,南京奥体中心、江苏大剧院、南京国际博览中心等标志性建筑均位于此,也是南京金融、会展、文体产业的核心承载区。
-鼓楼区:地处南京主城西北部,由原鼓楼区、下关区合并而成,是南京的科教、文化、医疗中心,聚集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顶尖高校,以及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知名医疗机构。
-栖霞区:位于南京主城东北部,濒临长江,是南京重要的工业区、科教区和物流枢纽,拥有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仙林大学城,以及栖霞山等自然与文化景观。
-雨花台区:地处南京主城南部,因境内的雨花台而得名,是南京软件产业的核心区域,中国(南京)软件谷坐落于此,同时也是南京重要的交通枢纽。
-江宁区:位于南京主城南部,是南京面积最大的市辖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是南京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和旅游业的重要发展区域,拥有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
-浦口区:位于南京江北地区西部,长江北岸,与江南主城隔江相望,是南京江北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同时拥有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
-六合区:位于南京江北地区北部,是南京地域面积较大的市辖区,农业基础雄厚,同时也是南京重要的化工、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拥有金牛湖等自然景观。
-溧水区:位于南京南部,地处苏皖交界处,是南京南部新兴增长极,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临空经济等产业,生态环境优良,拥有无想山国家森林公园、石臼湖等景观。
-高淳区:位于南京最南端,是南京唯一的国家级生态县(区),以生态农业、旅游业为特色,拥有固城湖、高淳老街等知名景点,螃蟹产业闻名全国。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一)历史沿革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着超过2600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历史上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等10个政权在此建都,被誉为“十朝都会”,其历史沿革贯穿中国古代、近代至现代,见证了无数重大历史事件。
-先秦至秦汉:南京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属吴国,后属越国、楚国,楚威王时在此筑城,因楚威王认为此地有“王气”,埋金以镇之,故得名“金陵”,这是南京最早的正式名称。秦朝统一后,设秣陵县,属会稽郡;汉朝时,先后为楚王韩信、吴王刘濞的封地,后恢复秣陵县建制。
-魏晋南北朝(建都开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于公元229年在此称帝,定都建业,这是南京首次成为都城,开启了其“古都”历史。西晋灭吴后,改建业为建邺,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名为建康。东晋时期,司马睿在建康即位,建立东晋政权;此后南朝宋、齐、梁、陈均以建康为都城,史称“南朝四代”,此时的建康成为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众多,城市繁荣,与西方罗马城并称为当时世界两大古都。
-隋唐至宋元:隋朝统一后,为削弱江南势力,隋文帝下令夷平建康城,设蒋州,南京地位一度下降。唐朝时期,先后改称丹阳郡、升州,虽不再是都城,但仍是江南地区重要的城市。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定都金陵,重建城池,恢复了南京的都城地位,此时的金陵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为后世南京城市格局奠定了基础。宋朝时期,改升州为江宁府,南宋时成为江南东路首府;元朝时期,设集庆路,成为江淮地区的行政中心之一。
-明清时期(都城与留都):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在此修建明故宫,奠定了南京现代城市的基本框架,这是南京历史上首次成为全国统一政权的都城。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改为留都,仍保留六部等中央机构,地位仅次于北京。清朝时期,改应天府为江宁府,设江南省,后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江宁府成为江苏省省会。
-近现代时期(重要历史节点):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江宁,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太平天国政权,前后持续11年。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进行了大规模城市建设,奠定了南京现代城市的基础。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成为江苏省省会,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二)文化脉络
南京的文化脉络深厚多元,融合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以“金陵文化”为核心,兼具吴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等元素的独特文化体系,涵盖文学、艺术、建筑、宗教等多个领域。
-文学艺术:南京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城市,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大量诗词歌赋,形成了“金陵文学”流派。东晋时期,王羲之、谢灵运等文人在此创作,推动了山水诗的发展;南朝时期,建康成为文学创作中心,《昭明文选》在此编撰;唐代,李白、杜甫、刘禹锡等诗人均曾游历南京,留下“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千古名句;明清时期,南京文学进一步发展,吴敬梓在南京创作《儒林外史》,曹雪芹在南京度过青少年时期,其《红楼梦》中的许多场景与南京密切相关。在艺术领域,南京的书画、戏曲、工艺等独具特色,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创作于南京周边)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南京白局是南京特有的民间戏曲,起源于明清时期的织锦工人劳动号子,语言生动,极具地方特色;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东方瑰宝”,是皇家御用品,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筑文化:南京的建筑文化融合了不同朝代的风格,从古代的宫殿、寺庙、园林,到近代的民国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明故宫是明朝初期的皇宫,虽已损毁,但遗址仍保留了大量建筑构件,展现了明代宫殿建筑的恢宏气势;南京城墙是世界上现存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始建于明朝,周长超过35公里,至今仍有部分段落保存完好;南京的园林建筑兼具北方皇家园林的恢宏与江南私家园林的精致,如瞻园、煦园等,是江南园林的重要代表;民国建筑是南京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陵、总统府、颐和路公馆区等建筑,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见证了民国时期的历史变迁。
-宗教文化:南京是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聚集地,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此共存发展,留下了大量宗教建筑。佛教在南京的历史悠久,早在东吴时期就传入南京,栖霞寺、灵谷寺、鸡鸣寺等都是中国着名的古刹;道教在南京也有深厚基础,冶山朝天宫是江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古建筑群;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近代传入南京,分别建有石鼓路天主教堂、太平南路基督教圣公会教堂、净觉寺等宗教场所。
(三)历史人物
南京历史上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涵盖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他们的事迹与贡献成为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军事人物:孙权,三国时期东吴的建立者,公元229年定都建业,开创了南京的建都史,在位期间重视农业、水利和航海事业,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定都南京,建立明朝,在此修建明故宫、南京城墙,奠定了南京的城市格局,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912年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提出“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文学艺术人物:王羲之,东晋着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曾在南京生活,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谢灵运,南朝宋着名诗人,开创了山水诗派,其诗作多描绘南京及周边地区的山水景色,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吴敬梓,清代着名小说家,在南京创作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儒林外史》,书中大量描写了南京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曹雪芹,清代着名小说家,出生于南京,其家族在南京任职多年,《红楼梦》中的许多场景和人物原型都与南京密切相关,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科学文化人物:祖冲之,南朝宋齐时期着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曾在南京任职,首次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同时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领域也有重大贡献;郑和,明代着名航海家,从南京出发,七次下西洋,遍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陶行知,近代着名教育家,在南京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理念,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政治与经济发展
(一)政治地位与治理
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是江苏省的政治中心,江苏省人民政府、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均驻于玄武区。南京同时是副省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城市治理方面,南京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南京着力构建“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治理模式,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升行政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在城市管理中,推行“网格化管理”,将全市划分为多个基层网格,实现城市管理的全覆盖、精细化;同时,南京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完善地方性法规体系,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司法公正,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南京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加强与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的协同合作,在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苏北、苏中地区的发展,推动江苏省区域协调发展。
(二)经济发展概况
南京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经济总量常年位居全国城市前十、江苏省第二(仅次于苏州)。2023年,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87万亿元,经济发展呈现“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的特点。
-产业结构:南京已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202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约为2.3:38.7:59.0,第三产业占比超过一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第二产业实力雄厚,第一产业稳步发展。
-第一产业:南京的农业以优质高效农业为主,重点发展粮食、蔬菜、畜禽、水产等产业,其中高淳螃蟹、溧水青梅、江宁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全国。近年来,南京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智能化,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位居全国前列。
-第二产业:南京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体系完整,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是南京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中国(南京)软件谷是全国最大的软件产业集聚区之一,软件业务收入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聚集了华为、中兴、阿里巴巴、腾讯等一批知名企业;汽车制造产业是南京的传统优势产业,拥有上汽大众、长安福特、比亚迪等整车企业,以及一批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了完整的汽车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是南京的新兴支柱产业,聚集了金斯瑞、药明康德、先声药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在基因工程、抗体药物、创新药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涵盖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等领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相关产品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第三产业:南京的第三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涵盖金融业、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金融业是南京的重要支柱产业,南京是江苏省的金融中心,聚集了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等一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现代物流业依托南京港、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南站等交通枢纽,形成了“水、陆、空”一体化的物流体系,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科技服务业依托南京丰富的科教资源,发展迅速,形成了以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文化旅游业是南京的特色产业,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2023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