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徐州市《铜山区》(1/2)
汉风润境山水筑城的全域活力区
铜山区环抱徐州市区,地处苏鲁皖豫四省交界核心地带,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市辖区,也是徐州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片兼具平原广袤、丘岗点缀、河湖交织的土地,北接山东省微山县、枣庄市,南邻安徽省宿州市萧县,东连贾汪区、邳州市,西靠丰县、沛县,既承载着两汉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涌动着现代产业的蓬勃生机,其“全域统筹、山水相依、文产融合”的发展格局,构成了独特的区域特质。
一、区域概况与行政区划
(一)基本格局
铜山区总面积187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32万,是徐州市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辖区,人口密度适中,区域发展空间广阔。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6°43′-117°42′、北纬34°01′-34°35′之间,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北部为微山湖湖滨平原,中部和南部散布着低山丘陵,境内有大洞山、拔剑泉、吕梁湖等山水资源,京杭大运河、故黄河、奎河等河流贯穿全境,形成了“三山两水五分田”的地貌格局。作为徐州的交通枢纽腹地,京沪高铁、陇海高铁、京沪铁路、陇海铁路穿境而过,连霍高速、京沪高速、徐明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交织成网,徐州观音国际机场距区境南部仅30公里,水陆空铁一体化交通体系完善,通达性位居苏北前列。
(二)下辖街道与镇简介
铜山区现辖19个镇、11个街道办事处,镇域与街道功能互补,形成了“城区引领、镇域支撑、全域协同”的发展格局:
1.铜山街道:位于铜山区中部,是区政府所在地,面积约23平方公里。作为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区内行政办公、商业商贸、科教文卫设施密集,同时临近楚河景观带,城市功能完善,生活便利,是展现铜山现代化城区风貌的核心区域。
2.新区街道:地处铜山区东南部,面积约30平方公里,与徐州新城区无缝衔接。辖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多家知名企业与科研机构入驻,同时分布着高品质居住社区与商业配套,是铜山产业升级与城市拓展的重要载体。
3.三堡街道:位于铜山区南部,面积约85平方公里,南邻安徽省萧县。辖区内交通优势显着,徐兰高铁、连霍高速穿境而过,同时拥有汉王拔剑泉、张竹坡故里等文旅资源,是苏皖边界重要的交通节点与文化旅游片区。
4.汉王镇:地处铜山区西南部,面积约96平方公里,因“汉王拔剑泉”传说得名。镇内山水资源富集,泉水资源丰富,是着名的“中国绿色名镇”,同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汉文化、宗教文化遗存众多,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是铜山的“生态后花园”。
5.棠张镇:位于铜山区东南部,面积约80平方公里,紧邻徐州新城区。镇内农业特色鲜明,是全国知名的“蔬菜之乡”,万亩蔬菜基地年产各类蔬菜数十亿斤,同时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了“农业+休闲”的独特发展模式。
6.张集镇:地处铜山区东部,面积约159平方公里,东接邳州市。镇内工业基础扎实,同时拥有吕梁湖、悬水湖等生态资源,近年来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生态旅游等产业,是铜山东部重要的工业与文旅节点。
7.伊庄镇:位于铜山区东北部,面积约128平方公里,北邻微山湖。镇内山林资源丰富,吕梁风景区核心区域坐落于此,山水景观与乡村风貌交融,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林果种植等产业,是铜山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典范。
8.徐庄镇:地处铜山区东北部,面积约132平方公里,东接贾汪区。镇内交通便利,京沪高铁穿境而过,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既有规模以上企业,又有优质粮食种植基地,是铜山东部重要的综合发展镇。
9.大许镇:位于铜山区东部,面积约129平方公里,东连邳州市。镇内农业发达,是徐州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物流产业逐步兴起,依托交通优势发展仓储物流与农产品加工,是铜山东部农产品集散中心。
10.单集镇:地处铜山区东北部,面积约132平方公里,北邻微山湖。镇内水资源丰富,渔业与种植业并重,同时拥有多处汉墓遗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集农业生产、水产养殖与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乡镇。
11.利国镇:位于铜山区北部,面积约70平方公里,北临微山湖,东接山东省枣庄市。镇内矿产资源丰富,是着名的“中国钢铁名镇”,工业基础雄厚,同时微山湖湖滨风光优美,推进工业转型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
12.柳泉镇:地处铜山区北部,面积约105平方公里,北邻微山湖。镇内山林与湖滨资源兼备,既有煤炭等矿产资源,又有微山湖湿地、北村汉墓等文旅资源,是工业与生态并存、历史与现代交融的乡镇。
13.马坡镇:位于铜山区西北部,面积约69平方公里,北邻微山湖。镇内农业与工业并举,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与机械制造企业并存,同时临近微山湖,渔业资源丰富,是铜山北部重要的农业与工业镇。
14.郑集镇:地处铜山区西北部,面积约68平方公里,西接沛县。镇内农业特色鲜明,是徐州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同时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形成了“种植+加工”的产业链,是铜山北部农业强镇。
15.黄集镇:位于铜山区西北部,面积约83平方公里,西接丰县。镇内交通便利,徐济高速穿境而过,工业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为主,农业以粮食种植与畜禽养殖为核心,是铜山西北部重要的综合发展镇。
16.何桥镇:地处铜山区西北部,面积约72平方公里,西接丰县。镇内农业发达,是全国文明镇,优质粮食种植与特色养殖产业突出,同时推进乡村振兴,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是铜山乡村发展的标杆镇。
17.茅村镇:位于铜山区北部,面积约83平方公里,北邻鼓楼区。镇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龟山汉墓、北洞山汉墓等核心文旅景点坐落于此,同时工业基础扎实,是铜山北部重要的文化旅游与工业镇。
18.柳新镇:地处铜山区北部,面积约85平方公里,北邻鼓楼区。镇内工业发达,是徐州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临近故黄河,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实现了工业转型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19.房村镇:位于铜山区东南部,面积约135平方公里,南邻安徽省宿州市。镇内农业与物流产业并重,是徐州重要的蔬菜与粮食生产基地,同时依托交通优势发展物流运输,是苏皖边界重要的农产品物流枢纽。
20.伊庄镇:位于铜山区东北部,面积约128平方公里,北邻微山湖。镇内山林资源丰富,吕梁风景区核心区域坐落于此,山水景观与乡村风貌交融,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林果种植等产业,是铜山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典范。
21.其他街道(张集街道、义安街道、电厂街道等):多依托产业园区或大型企业设立,功能定位以工业生产、配套服务为主,与周边镇域形成产业互补,共同支撑铜山工业经济发展。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一)发展历程
铜山区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境内吕梁遗址、丘湾遗址等考古发现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早期农业文明。夏商时期,此地属古大彭国疆域,是彭祖文化的重要辐射区域。西周至春秋时期,隶属宋国,战国末期归楚,成为楚文化向北传播的重要节点。秦统一六国后,随彭城县划入泗水郡,正式纳入中原王朝行政体系。
两汉时期,铜山区所在区域成为楚国、彭城国的核心腹地,是两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与承载地。西汉时期,分封于此的楚王、彭城王在此修建大量宫殿、陵墓与祭祀场所,龟山汉墓、北洞山汉墓等遗存印证了当时的繁华。魏晋南北朝时期,徐州作为南北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铜山区域因地处彭城周边,成为军事防御的重要屏障,行政区划屡经变迁,先后隶属徐州刺史部、北徐州等建制。
隋唐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徐州成为南北水运枢纽,铜山区域依托运河支流与陆路交通优势,商业贸易日趋繁荣,沿线形成了多个集镇与码头。北宋时期,徐州成为京东路重要城市,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曾游历铜山吕梁、汉王等地,留下了“吕梁悬水三十仞,疾雷翻空舞长剑”等诗句,推动了区域文化发展。明清时期,徐州为徐州府治所,铜山区域作为府城周边重要县域,逐步形成固定的乡镇格局,农业与手工业协同发展,粮食种植、煤炭开采等产业初具规模。
民国时期,铜山先后为徐州府铜山县、江苏省铜山县,是徐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1949年以后,铜山县隶属山东省,1953年划归江苏省,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铜山县隶属徐州市。2010年,铜山县撤县设区,成为徐州市铜山区,行政区划调整后,铜山与徐州主城区深度融合,逐步从“农业大县”转型为“工业强区、文旅大区”,成为徐州都市圈核心增长极。
(二)文化脉络
铜山区的文化脉络以两汉文化为核心,融合彭祖文化、山水文化、运河文化、乡村文化等多元元素,形成了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
两汉文化是区域文化的核心基因。作为古彭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铜山是两汉时期诸侯分封的核心区域,龟山汉墓、北洞山汉墓、楚王山汉墓群等遗存,集中展现了汉代的丧葬文化、建筑工艺与艺术成就。汉画像石、汉兵马俑、银缕玉衣等出土文物,构成了完整的汉代文化遗存体系,成为研究两汉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奠定了铜山“汉文化之乡”的地位。
彭祖文化是区域文化的重要源头。铜山与古大彭国疆域高度重合,彭祖养生、烹饪、治国的文化理念在此传承千年。汉王镇的拔剑泉传说、彭祖祠遗存等,成为彭祖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养生之道、膳食文化至今仍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构成了铜山文化的独特底色。
山水文化是区域文化的鲜活载体。铜山境内大洞山、吕梁湖、悬水湖等山水资源丰富,孕育了独特的山水文化。从北宋苏轼对吕梁山水的题咏,到历代文人墨客对汉王泉林的赞美,山水成为文化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如今,山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推动了生态旅游与休闲文化的发展,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体验的深度融合。
运河文化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纽带。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航运带来的不仅是物资流通,更促进了南北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沿线集镇的码头文化、商贸传统、民俗风情等,都融入了南北特色,使铜山文化既有北方的豪迈刚健,又有南方的细腻灵动,成为连接南北文化的重要节点。
乡村文化是区域文化的鲜活底色。铜山乡村数量众多,每个乡镇都保留着独特的乡村习俗与生活方式。传统农耕技艺、民间手工艺、乡村节庆等,展现了农民的生活智慧与文化传承,近年来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文化与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相结合,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三、历史人物与近代名人
(一)历史人物
铜山作为徐州古城的重要腹地,历史上众多名人在此留下足迹,或生于斯、长于斯,或在此征战、隐居、讲学,为区域历史增添了厚重底蕴。
1.刘邦:西汉开国皇帝,祖籍沛县,秦末率义军攻占彭城后,以彭城为基地拓展势力。铜山作为彭城周边核心区域,是刘邦军队驻守、操练的重要场所,汉王镇的“拔剑泉”传说,相传为刘邦兵败彭城后口渴,拔剑插地涌出泉水之处,相关遗存与传说印证了他在此地的活动轨迹。
2.刘注:西汉第六代楚王,在位期间修建了着名的龟山汉墓。这座墓葬依山凿建,结构精巧,设计科学,出土了银缕玉衣、铜鼎等大量珍贵文物,展现了汉代高超的建筑工艺与丧葬文化,刘注也因这座“中华一绝”的汉墓被后世广泛知晓。
3.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政治家,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任徐州知州。在徐期间,苏轼多次游历铜山吕梁、汉王等地,面对吕梁洪的壮丽景色,写下《吕梁洪》《百步洪》等名篇,其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诗句,生动描绘了吕梁山水的雄奇。他还曾为汉王泉林题咏,推动了区域文化的传播。
4.彭祖:上古时期传奇人物,古大彭国的开创者,被尧帝封为大彭国君。彭祖是中国烹饪之祖、养生之宗,其膳食文化、养生理念在铜山地区流传深远。汉王镇作为彭祖活动的重要区域,留存了大量与他相关的传说与遗存,如彭祖祠、彭祖井等,成为后人纪念他的重要场所。
5.张竹坡:清代着名文学批评家,铜山区三堡街道人。他自幼聪慧,博览群书,中年时期对《金瓶梅》进行系统评点,着有《金瓶梅读法》《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等着作,开创了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新范式,其评点思想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深远,被誉为“《金瓶梅》评点第一人”。
6.王陵:西汉开国功臣,沛县豪强出身,秦末聚众起兵投奔刘邦。项羽为招降王陵,俘获其母,王陵母为坚定儿子心志伏剑而死,其忠义之举被后人传颂。相传王陵曾在铜山境内驻军,相关地名传说承载着对这位忠臣的历史记忆。
(二)近代名人
近现代以来,铜山区作为徐州的工业与农业核心区域,涌现出一批在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为区域发展与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
1.张伯英:近代着名书法家、金石学家,铜山区人。他是“彭城书派”的领军人物,书法风格古朴苍劲,自成一派,尤擅楷书与行书。张伯英致力于金石考据与地方文化整理,创办了徐州师范学校,编纂了《徐州续诗征》等典籍,为徐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书法作品在铜山多处历史场所留有遗存。
2.刘开渠:现代着名雕塑家、艺术教育家,铜山区人。他是中国现代雕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擅长纪念碑雕塑与人物雕塑,代表作有《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孙中山先生像》等。刘开渠长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雕塑人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其艺术理念与创作实践对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影响深远,是铜山人民的骄傲。
3.王子云:现代着名美术史家、雕塑家,铜山区人。他是中国现代美术考古的开拓者,长期从事美术史研究与田野调查,足迹遍布全国,对中国古代雕塑、壁画等遗存的整理与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着作《中国雕塑艺术史》《中国古代石刻图录》等成为美术史研究的经典文献,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4.萧龙士:现代着名画家,铜山区人,“江淮画派”重要代表人物。他擅长花鸟画,作品兼具传统笔墨与生活气息,简练传神,富有情趣。萧龙士长期在徐州从事绘画创作与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展览中展出,部分作品被博物馆收藏,为地方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