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五皇子信物(2/2)
心中虽明镜似的,忠顺王爷面上却露出几分恰到好处的为难和谨慎,他将扳指递还给秦知府,沉吟道:“这个……本王瞧着倒是有些眼熟,似在哪里见过。但皇子信物,干系重大,本王也不敢妄下断言。秦大人,此案已非寻常民事,牵扯天家,依本王看,需即刻进宫,禀明圣上,请皇上圣裁。”
于是,一干人等在忠顺王爷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又心思各异地前往皇宫。江婉清自然没资格面圣,被粗鲁地押解在宫道廊下看守,心中却因那扳指升起一丝渺茫的希望。
——
紫宸宫中,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
皇上捏着那枚白玉扳指,指尖微微用力,脸色阴沉得可怕。他没有立刻发作,而是先将冰冷的目光投向跪在下方的东平郡王妃郑氏。
“郑氏,”皇帝的声音听不出喜怒,却带着无形的压力,“你将府中‘走水’一事的前后经过,再给朕仔细说一遍。不得有丝毫隐瞒。”
“是,陛下。”郑王妃深吸一口气,保持着镇定,将早已准备好的说辞娓娓道来,“回陛下,事情发生在年前的腊月二十七,那时已过了子时。臣妇已然歇下,忽听府中管事嬷嬷惊慌来报,说西北角大小姐所居的院落走了水。等臣妇匆忙赶至时,火势极大,已将那院子烧毁了大半……”
皇帝听着,随手翻开了桌上那份由户部提交的、关于东平郡王府走水一事的记录简报,忽然打断问道:“朕看你府上这份记录,她一个未出阁的姑娘,为何独独住在如此偏远的院落?”
这话问得已是相当不客气,几乎明指郑王妃这个嫡母偏心苛待。
郑王妃脸上适时地露出一丝委屈,却依旧恭敬地回答:“回陛下,那院落并非是臣妇安排,乃是长女她自己挑选的。她说那处清静,离得远些,便不会被家中老爷和世子每日清晨练功的呼喝声与兵器声吵到,能睡得安稳些。”
她巧妙地将责任推给了“已故”的江婉清,并暗示其娇气、不合群。
皇帝眯了眯眼,不置可否,又追问了几个细节,诸如为何当时认定死者是江婉清,为何没有仔细勘验等。
郑王妃一一对答,言辞恳切,逻辑清晰:“陛下明鉴,当时火势极大,救熄后屋内一片狼藉,共发现三具焦骸,身形与府中长女及其两名贴身大丫鬟相符。且……且臣妇询问过,当夜无人见大小姐出府,房中她的惯用之物也都在……臣妇实在是……实在是悲痛欲绝,又怎会想到一个未出阁的姑娘家竟会……竟会夜不归宿?这才以为……”
她说着,拿起帕子按了按眼角,表演得情真意切,反而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被“不孝女”蒙蔽、悲痛失察的慈母形象。
皇帝知道她这番话必然半真半假,甚至九假一真,但在没有确凿反证的情况下,他只能默认其真实性。
尤其是“未出阁姑娘不会夜不归宿”这一点,是极强的观念壁垒,足以解释东平郡王府当时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