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康乐县主不简单(1/2)
黛玉自觉并未吃亏,也未急着将此事告知二叔、二婶。
然而,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尽管这事对黛玉而言算不得坏事,但其戏剧性与话题性,足以让它在宾客间飞速流传。
不到半个时辰,前来周家赴宴的众人,或多或少都听说了水榭比诗、县主立威的轶事,同时广为传诵的,还有那首令人拍案叫绝的《秋词》。
一时间,周府宴席之上,众人心思各异,暗流涌动。
心思活络者,如那些原本盯着伴读之位,以为只需女儿才情出众便可的人家,此刻都暗暗掂量起来。康乐县主显然不是能被轻易糊弄、拿捏的,沈家三小姐便是活生生的前车之鉴。这伴读之选,恐怕才学仅是门槛,心性、规矩、眼力见儿乃至家族教养,才是关键。
隔岸观火者,如那些家中没有合适女儿,或自忖与林家攀不上关系的,则纯然是看戏心态,饶有兴致地猜测着,经历此事后,最终谁会入了县主的眼。
惴惴不安者,如沈通判,他正与人把酒言欢,听得此事,竟在这深秋时节,惊得内衫尽湿,面上却还要强装镇定,心中已将惹事的女儿和不懂事的丫鬟骂了千百遍。
好墨惜才者,如那位宋知州,他设法得了黛玉那首《秋词》的抄本,捧在手中反复品读,越读越是觉得唇齿留香,又隐隐感到惭愧。
这般立意高远、文采斐然的诗作,莫说他家中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子,就是他自己,想要写得如此妥帖圆满,也需闭门苦思数日,反复推敲字句。可听闻康乐县主不过沉吟片刻,挥笔立就,文不加点,犹如宿构……此等才华,着实令人惊叹。
――
黛玉从水榭离开后,便径直去寻了二婶江挽澜。
前往宴厅的路上,她敏锐地察觉到,沿途遇到的夫人小姐们,投向她的目光比之前更多了几分真切的恭谨与敬畏。
她心中澄明,愈发觉得二叔林淡的教导无比正确——她是皇上亲封的康乐县主,自有其身份与威仪。
在大多场合,无需过分谦抑忍让,只需堂堂正正,依礼而行,便可立于不败之地。今日小试锋芒,不仅初步确立了她在苏州闺秀圈中的地位,也更清晰地让她看到了哪些人可交,哪些人需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