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年仅十八岁的吴三桂(1/2)
崇祯三年冬,十一月。
冰冷的朔风刮过辽西的旷野。
辽河沿岸,漫长的防线上,星星点点布置着的后金哨垒大多死寂无声。
由皇太极北归的旨意所带来的躁动不安,蔓延到了前线,导致这最前线的哨骑,出巡的频率大大降低,活动范围急剧收缩!
每一个被派出去的哨骑,都清楚自己可能是一去不回的弃子!
辽河套平原,牵马岭以南。
一支三十余人的明军夜不收小队,正以松散的队形策马徐行。
所有人皆臂缠赤标,装备制式燧发枪,正是直属于曹文诏的南山营侦察兵。
队伍最前方,一骑格外引人注目。
马上的骑士年仅十八,官拜游击,正是将门之后吴三桂。
他身姿挺拔如松,虽年仅十八岁,但常年的戎马生涯已在他肩背间刻下了坚实的线条。
他穿着一身保养得极好的山文铁甲,外罩一件沾满尘霜的玄色斗篷,既显武将威严,又不失侦察所需的低调。
他的面容俊朗,鼻梁高挺,一双剑眉斜飞入鬓,可谓仪表堂堂。
但此刻,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却不见半分少年风流,只有鹰隼般的锐利与远超年龄的沉静。
他的嘴唇紧抿,下颌的线条显得格外刚硬,仿佛时时刻刻都在对抗着塞外的寒风与无形的压力。
他的皮肤是久经风霜的小麦色,左颊有一道寸许长的浅疤,那是去年与鞑子游骑遭遇时留下的印记,为他平添了几分煞气。
此刻,他那鹰隼般的目光正缓缓扫过四周枯寂的旷野,不放过任何一丝异动。
他腰间皮套里,插着一支曹文诏总兵亲赏的精良短铳,象征着对他能力的认可,但更多时候,他修长有力的手指习惯性地搭在得胜钩上的那杆点钢长枪上,或是下意识地摩挲着背上强弓的弓弣——
这才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吴家将门浸入骨血的传承。
吴三桂眼角余光扫过身旁那矮壮精悍的队官“山魈”,心中微凛。
此人其貌不扬,沉默寡言,却是陛下潜邸时于南雄“启明镇”亲手锤炼出的第一批夜不收。
这些人如同皇帝的影子,有的在明处传授技艺,有的则彻底隐入黑暗。
眼前这位,恐怕就游走于光暗之间。
吴三桂甚至怀疑,监视自己这支小队,亦是此人密令之一。
就在吴三桂思绪微散之时,“山魈”突然毫无征兆地低喝:
“有动静!”
所有人瞬间勒马,侧耳倾听。
远处传来了隐约而密集的马蹄声,正在快速接近!
“东北方向,约三十骑!是鞑子哨骑!”一名负责侧翼警戒的哨探打马奔回急报。
吴三桂心头一震,俊朗的面容瞬间绷紧,眼底寒芒乍现。
他立刻喝道:“全体下马!依操典,组织防御线!‘山魈’队官,指挥交火!”
命令一下,训练有素的南山营士兵迅速行动。
他们以战马为临时掩体,快速形成前后交错的两排火铳阵线,通条与铳管的摩擦声“唰唰”作响,装填动作快而不乱。
几乎是同时,东北方的地平线上,一股黄尘卷起,二十余骑后金哨骑的身影出现。
他们显然也发现了这支明军小队,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发出一阵怪异的呼啸,策马加速冲来!
这些后金骑兵虽然人马皆显瘦削,但冲锋起来依旧带着一股亡命徒般的悍勇,马蹄敲打着冻土,声势惊人。
“稳住!进入百步再打!”
“山魈”冰冷的声音,穿透了马蹄的轰鸣。
后金骑兵越来越近,他们已经进入了弓箭的有效射程。
只见他们在奔驰中娴熟地张弓搭箭,根本不需要特意瞄准,凭借着马匹奔跑的节奏,一波轻箭如骤雨般,带着凄厉的破空声,朝着明军阵地覆盖下来!
“举盾!护住头脸!”吴三桂大声提醒,同时下意识地缩身,将自己藏匿在战马侧后。
他身边的南山营士兵们也纷纷举起随身的小型圆盾或利用马匹遮挡。
“噗噗噗——”
箭矢密集地落下,钉在盾牌上、马鞍上,甚至插入冻土。
一名士兵肩甲中箭,闷哼一声,咬牙将箭杆折断。
战马发出不安的嘶鸣。后金骑兵的骑射功夫,名不虚传!
“第一排!瞄准马队!放!”“山魈”在箭雨的间隙厉声下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