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漳泉大战1(1/2)
对于漳州府的百姓而言,最近半个多月,城投变幻大王旗,对他们的生活却是没有太大的改变。或许是为了收买民心,市面上逐渐多了一些新鲜的海鱼、咸鱼和廉价的海盐,海鱼的价格低廉,仅仅只有两文钱一斤,虽然有些腥味,但毕竟是肉,还是较为鲜美的海鱼肉,漳州的百姓对此也不说什么了。之前的鱼价可是十五文一斤呢,这都便宜了十三文钱了,这也能够让人打打牙祭了。
在这个战乱频繁的年代,能够有口肉吃,那真的是天大的福分了,还能奢求什么呢?若是认为两文一斤的海鱼价格昂贵,那一文钱一斤的咸鱼也是值得拥有的,早上煮点野草粥,放点咸鱼碎末,有盐有肉,也是一个极大的享受了。
更何况还有价格极为低廉的海盐,虽然颜色不怎么洁白,味道还有淡淡的苦味,但比起之前市面上卖的二十五文一斤的粗盐,这海盐不但颗粒较小,咸味较重,最关键的是价格便宜啊,仅仅五文钱一斤,而且不限量购买。
单凭这三点,就让漳州府的百姓队郑家军充满了好感,感觉在郑家军的统治下,也不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情。对于底层百姓而言,过日子吗?在哪都不一样,都需要纳税服役的,若能够安稳的生活,谁想做流离之人呢?
郑家军在漳州府的威望甚重,从很多县城望风而降就可以看得出来。当然,在大炮的攻击下,也很少有县城能够阻拦就是了。原本主动投降的乡绅以为可以获得更多的权势,可以在本县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能够吃上更肥美的战争果实。一县之中,不说县令、县丞、县尉、典史等四个有品级的官员,三班六房可以更新换代吧,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权势。
一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十天过去了,郑家军却一直没有论功行赏,自己家族的投名状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在经济上损失了大量的银钱,尤其是作为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盐,其在短短半个月内,利润几乎跌落到极点。
谁也没有能力与郑家军打价格战,五文一斤与二十五文一斤,而且五文一斤的质量更好,口感更佳,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择,更何况在乱世存活的百姓都是精明到了极点呢。
买卖又不能够强买强卖,也不能以为为借口来煽动百姓不买低价盐而买高价盐吧。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啊。
利益受损的士绅们,心态有些失衡,加上最近流传出打下漳州城的郑家军世子郑锦已经不在漳州府了,留守漳州府的不过是几个没有听说过的文官而已,武将没有几个,这让士绅们的心思又有些浮动起来。
福建总督李率泰是少有的懂得情报战的清军将领之一,这也是他们李家的安身立命之本,想当初他们就是靠这个才能在满清之中得到皇太极、多尔衮甚至顺治帝重视的原因。
他的父亲李永芳是第一个投清的大明边防将军,为满清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在明清战争之中第一个大规模使用谍战的人,间谍战、大规模的联系、沟通、劝降、策反辽东的上层阶层和将领,可以说辽东边防的近半之人都被李永芳腐化了。
军队未动,谣言先行。
李率泰将无数细作派到漳州府,命令他们在漳州府散播谣言,刺杀官员,焚烧粮库,制造混乱,挑拨离间,培养内奸,探听情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