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谁偷了春天的鼓点(2/2)
“外交破圈,规则输出”
天还没亮,我就到了村口的老祠堂。
晨雾像一层薄纱裹着青石阶,几盏灯笼还亮着,映出墙上斑驳的族规碑文。
今天不是普通的日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要来实地考察,而我们要向他们展示的,不是排练十遍的表演,而是一场真实的“宗族议事会”。
张外交官一早便到了现场,穿着素色西装,神情冷静得近乎锋利。
她昨晚对我说:“林致远,这一局,我们不是求认可,是逼他们重新定义‘文明’。”我点头,心里却压着一块石头——真能行吗?
这些流传百年的乡约土法,在国际专家眼里会不会只是落后时代的遗物?
但我知道,我们必须赌一次。
九点整,村民陆续入席。
八十二岁的族老坐在主位,手里攥着那本传了七代的《议决录》,声音沙哑却不容置疑:“王家占道三尺,李家祖坟被遮阳,依《光绪三十年合族公约》,当以‘阴阳光影’论责,赔树三株,立碑明界。”没有律师,没有判决书,只有族谱为证、祖训为据。
直播镜头缓缓扫过每一张脸——有皱眉的,有点头的,也有偷偷抹泪的。
整个过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没有争吵,只有沉默的倾听与最终的一致拍板。
座谈会设在下午。
张小姐站在讲台前,面对一排金发碧眼的专家,语气平静却字字如刀:“你们推崇的‘现代治理’,讲究效率、标准化、去个性化。可你们有没有想过,这种模式正在消灭多元文明的生存空间?当所有社区都被纳入同一套行政逻辑,谁来为那些无法被量化的情感、记忆和归属感发声?”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今天我们看到的,不是原始,而是另一种高度成熟的自治智慧。它不完美,但它活着。”
会场一片寂静。
良久,一位白发教授起身鼓掌。
紧接着,掌声如潮水般涌起。
傍晚,官方消息传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活态社区文化保护模式”纳入全球试点项目,首批十个示范点,七个来自我们的“百村联动”计划。
我站在祠堂门口,望着夕阳下泛金的屋脊,忽然觉得,父亲当年一笔一画记下的那些规矩,不只是为了守旧,而是为了今天这一刻——让世界听见,来自土地深处的声音。
“鼓声再起,暗夜追光”
闭幕式那晚,天空澄澈,星河低垂。
千盏河灯顺流而下,每一盏都载着一段录音——老人哼的童谣、孩子背的节气诗、夫妻对唱的婚嫁歌。
水面浮动着微光,仿佛整条江都在低语。
我走上主舞台,风从身后吹来,带着烟火与泥土的气息。
话筒递到唇边时,全场安静下来。
“从今天起,”我说,“‘记忆库’不再属于我们,它属于每一个想记住的人。”
掌声雷动。
就在这时,耳机里传来急促的提示音。
后台助理脸色发白地冲上来:“韩国某媒体刚发布视频,标题是《文化扩张的新殖民?中国借民俗实施精神渗透》!还剪辑了议事会的画面,说我们在搞‘宗族集权’!”
我没有立刻回应。
人群还在欢呼,灯光依旧璀璨,可我能感觉到,一股冷风正从海外吹来。
三分钟后,我拨通杨总监电话:“不辟谣。”
“什么?”
“发起‘开放溯源行动’——把所有活动原始影像全部公开,按时间线整理,邀请全球网友自行剪辑、解读、质疑。告诉他们:真相不怕回放。”
她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是想让他们自己打脸?”
“不,”我望向远处漂流的河灯,“我是想让光,照进每一个角落。”
凌晨一点,我刚回到办公室,手机突然震动。
来电显示:未知号码。
接通后,是一个苍老而克制的女声:
“林先生……我是何文化保护基金会的会长。抱歉这么晚打扰。”
她停顿了几秒,声音压得极低:
“国际拍卖行刚刚上拍了一批‘疑似李维汉私人收藏’的文物清单……其中有一本,年代标注为清末民初,封面写着‘乡土志稿’……”
“更关键的是——”
她深吸一口气:
“记录的村落名,是你父亲常提起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