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 > 第253章 守望角亮了

第253章 守望角亮了(2/2)

目录

那一晚,我站在守望角二楼窗前,看着楼下终端屏幕闪烁的绿色光点——那是全国43个站点在线的标志,像散落人间的星火。

突然,系统警报轻响了一下。

我以为是误报,走近查看日志,瞳孔骤然一缩。

三个新建站点账户,在过去两小时内被同一设备异常登录三次,每次停留时间极短,动作精准——全都试图访问受助人信息导出接口。

Ip地址跳转频繁,伪装严密,但最后一次请求留下了一个未完全清除的缓存痕迹。

我盯着那串数字,手指冰凉。

有人,在暗处盯着我们。

而且,很懂系统。第253章守望角亮了(续)

屏幕上的绿色光点依旧安静闪烁,像深夜未眠的眼睛。

可那条日志却如一道裂痕,划破了这片来之不易的宁静。

我盯着那串残留的Ip缓存,手指在键盘上微微发紧。

这不是普通的黑客试探——动作太精准,目标太明确。

他们不要钱,不要设备权限,只要受助人信息。

那些孤寡老人、残障家庭、留守儿童的住址、病史、心理状态……这些数据一旦落入别有用心之人手中,足以成为操控与胁迫的利器。

“郭哥,”我拨通语音,声音压得极低,“帮我查一下这三个新建站点最近接入的终端来源。”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传来翻动文件的窸窣声。

“巧了,”他语气一沉,“全都是‘善源基金会’捐赠的智能终端,统一配发,说是‘公益数字化升级项目’。”

我心里咯噔一下。

李维汉的名字几乎在同一瞬跳进脑海。

那个总挂着温文尔雅笑容的男人,曾在一次公益论坛上公开称赞守望角是“民间善意的灯塔”,还主动提出愿意提供技术支持和硬件援助。

我当时没接,只说“我们自己能行”。

可现在看来,他根本没放弃渗透。

“杨总监。”我转头看向正在调试界面的她,“把那批设备的固件调出来,做深度扫描。”

她眉头微蹙,但没有多问,立刻动手。

十分钟后,她的脸色变了:“林致远,你猜对了。这些终端里藏着一个隐蔽的数据通道,定时上传本地数据库快照,伪装成系统日志同步。”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他们不是来做慈善的,”我缓缓站起身,望着窗外漆黑的夜色,冷笑出声,“他们是打着光的幌子,来采掘最黑暗的东西——人性的弱点。用捐赠换信任,用信任换数据,再用数据……去算计那些最无力反抗的人。”

办公室陷入短暂沉默。

王专员咬着笔帽,忽然抬头:“既然他们想拿数据,那就给他们。”

所有人看向她。

“我们做个假的心理档案包,高敏感级,标为‘核心用户画像库’,里面混入真实格式、虚假内容。”她眼神锐利,“再在里面埋追踪码,一旦下载解析,就会反向激活隐藏连接,顺着他们的跳板机一路爬回去。”

“钓鱼?”郭领队眯起眼。

“不,”我说,“是引火。”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先打磨一件武器。

刘培训师甚至亲自撰写了一段虚构记录:“某守望员观察到一名李姓企业高管亲属频繁咨询孤独议题,表现出强烈身份认同焦虑,建议介入长期心理疏导。”姓名、时间、地点全都模糊处理,唯独姓氏清晰。

数据包封装完成的那一刻,我亲手点了上传。

然后,我们开始等。

第三天凌晨两点十七分,系统警报再次响起——一个位于云南边境的废弃测试端口,突然被远程激活。

三秒后,服务器日志显示:同一Ip地址,主动连接并请求下载该数据包。

我猛地坐直,双手飞速操作,追踪程序瞬间反向穿透,信号层层回溯,穿过多重代理,最终定格在一个海外数据中心的物理坐标上。

屏幕上跳出一行字:

源地址定位:新加坡·滨海湾金融区·维汉科技大厦b座服务器集群

我盯着那行字,指尖轻轻按下截图键。

“找到了。”我低声说,声音不大,却像一把刀劈开寂静。

手机震动,王专员发来消息:“资金池刚收到一笔匿名大额捐赠,来自注册于开曼的‘晨曦公益信托’——关联公司正是‘善源基金会’。”

我笑了。

他们以为我们在守护,所以要偷。

但他们忘了,当一群普通人决定不再沉默时,连光都能变成武器。

而此刻,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酝酿。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