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冰阳之歌 > 第344章 走访鲁迅先生故居和纪念馆

第344章 走访鲁迅先生故居和纪念馆(2/2)

目录

三、文字里的生命回响

纪念馆的最后一个展厅陈列着先生的着作,从《呐喊》到《彷徨》,从《朝花夕拾》到《野草》,一排排书脊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草儿在《野草》的展柜前站了许久,那本1927年版的诗集扉页上,有先生亲笔题写的\"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字迹里藏着一种近乎燃烧的力量。

忽然听到身后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回头见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正踮着脚看《故乡》的手稿。她妈妈指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那句话,轻声念给她听。小姑娘歪着头问:\"妈妈,鲁迅先生是不是说,走的人多了,路就出来了?\"

\"是啊。\"妈妈笑着点头,\"就像你学画画,一开始总画不好,可天天练,不就慢慢会了吗?\"

草儿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他想起自己第一次把稿子投给报社时,信封上的邮票都贴反了,编辑却在退稿信里写着\"文字有泥土的气息,可再扎实些\"。后来他骑着自行车跑遍大河市的街巷,在煤矿井口蹲过,在菜市场待过,把那些带着烟火气的故事写进报道里,终于有了第一篇铅印的文章。那时他以为自己走上了路,此刻才明白,所谓的路从来不是现成的,是先生这样的先行者用脚踩出来的,是无数后来者用信念拓宽的。

展厅外的庭院里,几株玉兰开得正盛,洁白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像撒了一地月光。草儿找了张石凳坐下,从包里掏出笔记本,翻到空白的一页。阳光落在纸面上,暖得像先生文字里藏着的温度。他提笔写下:\"今天站在先生走过的路上,才懂了'路'字的分量——不是脚下的青石板,是心里的灯火,是笔下的赤诚。\"

写完忽然想起什么,又添了一句:\"回去要把黄河岸边的故事写得再深些,让那些泥土里的声音,也能成为照亮前路的光。\"

四、暮色中的告别与启程

夕阳西下时,草儿再次回到故居的院子。暮色里的皂荚树像位沉默的老者,叶片在风里沙沙作响,像是在说再见,又像是在说保重。他走到那丛覆盆子前,看见有颗红透的果实垂在枝头,便轻轻摘了下来,放进嘴里——果然是又酸又甜,像极了先生的文字,初读时觉得锐利,细品才知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守园的老人正准备锁门,见他还在,便递来一杯热茶:\"先生说过,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只怕自己朽坏了。你们年轻人啊,要接着往前闯。\"

草儿接过茶杯,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心里也暖烘烘的。他望着暮色渐浓的街巷,远处的乌篷船亮起了灯笼,在水面上晃出细碎的光。那些光像是先生当年点亮的火把,一盏盏传下来,照亮了后来者的路。

离开时,纪念馆的灯光已经亮起,在青灰色的墙上投下温暖的光晕。草儿回头望了一眼,先生的铜像在暮色里依然挺直着脊梁,仿佛在说:\"去吧,往前走,路就在脚下。\"

他紧了紧背包,里面装着刚买的《鲁迅全集》,沉甸甸的,像装着一整个民族的精神重量。青石板路上的脚步声格外清晰,一步一步,像是在回应百年前那个在暗夜中前行的身影。

走到巷口时,草儿忽然想起先生在《热风》里写的那句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他迎着晚风笑了笑,脚步愈发坚定——前方或许有迷雾,或许有坎坷,但只要像先生那样,握紧手中的笔,揣着心里的光,就一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暮色渐深,古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像是撒在大地上的星子。草儿的身影渐渐融入夜色,只有他走过的青石板路上,还留着浅浅的脚印,与百年前那些深深的足迹,在时光里慢慢重合,连成了一条通往远方的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