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冰阳之歌 > 第345章 走访茅盾先生故居和纪念馆

第345章 走访茅盾先生故居和纪念馆(2/2)

目录

草儿望着照片里先生消瘦的手,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获得市级文学奖时的情景。奖金不多,却是对他那些描写黄河滩区生活的小说的肯定。当时他曾疑惑,自己这些沾满泥土的文字,真的能登上文学的殿堂吗?此刻站在这里,看着先生为文学薪火相传所做的一切,忽然有了答案——真正的文学从没有高低之分,无论是都市的霓虹还是乡村的炊烟,只要写出人性的真实,就能在时代的长卷上留下痕迹。

三、文学奖里的传承之光

纪念馆的最后一个展厅,专门陈列着茅盾文学奖的历年获奖作品。从第一届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到近年的《人世间》,一排排精装图书在灯光下泛着沉静的光。草儿在书架间慢慢走,手指轻轻拂过书脊,像是在与那些伟大的灵魂握手。

\"这些作品都带着时代的体温。\"一位正在参观的老作家指着《平凡的世界》,对身边的青年说,\"路遥写的是黄土高原的变迁,和茅盾写的江南小镇不同,却都抓住了中国社会的脉搏。\"

青年点点头:\"老师常说,写小说要像茅盾先生那样,既要有宏大的时代背景,又要有小人物的悲欢。\"

草儿站在一旁听着,忽然想起自己正在写的长篇小说。讲的是黄河岸边一个村庄的变迁,有老渔民对旧时光的眷恋,也有年轻人对新生活的向往。之前总觉得格局太小,此刻却明白了——再小的村庄也是时代的缩影,就像乌镇的林家铺子,能折射出整个民族的命运。

展厅中央的玻璃柜里,放着茅盾文学奖的奖杯复制品。青铜铸就的奖杯上,\"茅盾文学奖\"五个字苍劲有力,底座刻着先生的名言:\"文学作品不仅是一面镜子,更是一把斧头,它要劈开蒙在人们头上的假象。\"草儿望着那尊奖杯,忽然觉得它不像荣誉的象征,更像一盏灯,照亮着文学之路前方的迷雾。

走出展厅时,夕阳正透过窗棂照在地上,拉出长长的光影。草儿找了张长椅坐下,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之前在鲁迅故居写下的字句还在,此刻他又添了一行:\"先生说文学要'表现社会现象,揭示社会问题',黄河滩区的故事里,也有这样的密码。\"

写完抬头,看见窗外的运河上,一艘乌篷船正缓缓驶过,船头的渔翁戴着斗笠,身影在暮色里像幅水墨画。草儿忽然笑了——这不就是最好的文学素材吗?那些在时代浪潮里起伏的普通人,他们的悲欢离合,本就是最动人的篇章。

四、运河边的告别与新篇

暮色渐浓时,草儿再次回到茅盾故居的天井。石榴花在晚风中轻轻摇曳,落了一地的红。守屋的老人正坐在门槛上抽旱烟,见他回来,便笑着招手:\"再来看看?这院子到了晚上更有味道,先生以前常说,乌镇的夜色能养笔。\"

草儿在老人身边坐下,看着暮色中的屋檐渐渐与夜空融为一体。远处的运河上传来摇橹声,咿呀咿呀的,像是在唱一首古老的歌谣。\"先生晚年回乌镇,总爱在这院子里坐一坐。\"老人磕了磕烟袋,\"他说这里的月光和他小时候看见的一样,能照见文字里的真心。\"

草儿想起纪念馆里那些泛黄的手稿,想起先生为一字一句较真的模样,忽然懂得了什么是文学的初心——不是追求华丽的辞藻,也不是渴望耀眼的荣誉,而是像先生那样,把对这片土地的爱,都写进字里行间。

离开时,巷子里的灯笼已经亮起,暖黄的光在石板路上晃出温柔的影子。草儿回头望了一眼故居的木门,仿佛看见先生正站在门内,微笑着挥手。他握紧了手里的《子夜》,封面上的字迹在灯光下格外清晰,像是在说:\"去吧,去写属于你的时代。\"

走到运河边,夜航的乌篷船正准备靠岸,船头的灯笼在水面上投下晃动的光斑。草儿望着那些光,忽然想起茅盾文学奖的奖杯——原来那不是终点的勋章,而是起点的火把,从先生手里传过来,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写作者的路。

他沿着运河慢慢走,晚风带着水草的清香,吹起他笔记本的纸页。上面新写的句子在灯光下格外醒目:\"文学的长河里,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航船。我要做那个摇橹的人,把黄河岸边的故事,摇进时代的涛声里。\"

远处的戏台传来评弹的唱腔,软糯的吴语唱着江南的往事。草儿的脚步却愈发坚定,仿佛听见两种声音在共鸣——一种是乌镇运河里摇橹的咿呀,一种是黄河滩上船工的号子,它们在文学的星空下交汇,汇成了属于中国的文学之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