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冰阳之歌 > 第353章 青海格尔木血脉

第353章 青海格尔木血脉(2/2)

目录

三、血脉里的炉火

在丹妮老师的储藏室,草儿见到了那个牛皮纸箱。1981年父亲调离格尔木时,把最珍贵的东西都封在了里面:三枚三等功奖章,半截用弹壳做的钢笔,还有本记录着四百三十七个军工子弟名字的笔记本。

\"你看这页。\"丹妮老师翻开笔记本最后一页,泛黄的纸页上画着幅简笔画:昆仑山脚下,机床和黑板并排而立,烟囱里冒出的烟圈变成了一串字母。\"他说等孩子们都考上大学,就把工厂改成学校。\"老人的手指在画纸上轻轻点着,\"这串字母是'传承'的拼音。\"

草儿的指尖触到纸页上的水渍,那是父亲当年留下的泪痕。1980年冬天,军工转产的消息传来,父亲在笔记本上写了满满三页,最后一句是:\"机器会生锈,但血脉里的炉火不能灭。\"

傍晚的阳光斜照进储藏室,在地面拼出奇特的光斑。丹妮老师突然从纸箱底层抽出件蓝色工装,后背印着的\"格尔木机床厂\"字样已模糊不清,但口袋里的粉笔头却依然洁白。\"他走那天,把这个塞进我手里。\"老人的声音带着金属摩擦般的沙哑,\"说教书育人也是军工,讲台就是新的阵地。\"

草儿把脸埋进工装,闻到了机油、粉笔灰和戈壁沙混合的味道,这正是记忆里父亲身上的气息。丹妮老师轻轻拍着他的背,像在安抚当年那个总在车间门口等父亲下班的小男孩。

四、永不熄灭的炉火

新区的图书馆里,丹妮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三线建设的故事。阳光透过玻璃窗,在她银白的发丝上镀上金边,像父亲当年操作的熔炉里跳动的火焰。草儿注意到她讲课的手势,食指和中指总是微微弯曲——那是常年握扳手和粉笔留下的印记。

\"这是你父亲设计的教具。\"丹妮老师从讲台下拿出个铁皮模型,齿轮咬合处刻着精确的刻度。\"他说机器原理和语法规则是相通的,都要讲逻辑、讲配合。\"模型转动时发出轻微的咔嗒声,像时光在齿轮间倒流。

图书馆的陈列柜里,新添了个展柜:父亲的军功勋章和丹妮老师的教师资格证并排摆放,中间是那本写满名字的笔记本。草儿看见玻璃柜上贴着张纸条,是丹妮老师的笔迹:\"机床锻造国之利器,课堂培育国之栋梁。\"

离开格尔木那天,丹妮老师送草儿到车站。戈壁滩的风掀起她的衣角,露出里面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工装。\"你父亲总说,昆仑山的石头能炼铁,格尔木的沙子能育花。\"老人从布袋里掏出个小铁盒,里面装着半盒铁屑和半盒粉笔灰,\"这是咱军工后代的根。\"

火车启动时,草儿打开铁盒。夕阳透过车窗照进来,铁屑在粉笔灰里闪烁,像无数细小的星火。他突然明白父亲当年的选择:机床前的坚守是责任,课堂上的耕耘是传承,就像昆仑山始终矗立,格尔木河永远流淌,血脉里的炉火永远不会熄灭。

车窗外,格尔木的灯火渐成星点,草儿仿佛看见无数机床与黑板在戈壁滩上并立,烟囱与旗杆共沐朝阳。那些火红的记忆从未远去,正像丹妮老师说的那样,以另一种方式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长成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参天大树。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