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三十二则(二十八)(1/2)
【原文】:
又云:思人心所以扰扰不定者,只为不知命。陶渊明、白香山、苏子瞻所以受用者,只为知命。吾涉世数十年,而有时犹起计较之心。若信命不及者,深可愧也。
【译文】:
(曾国藩)又说:我思考人心之所以纷乱不安的原因。
只因为不懂得命运的道理。
陶渊明、白居易、苏轼之所以能内心安适、过得自在。
只因为他们懂得命运的道理。
我经历世事已经几十年了。
但有时仍然会生出计较得失的心思。
像我这样对命运的信奉还不够透彻的人。
实在是非常惭愧啊。
【注释】:
1.又云:“云”即“说”,“又云”承接前文,指曾国藩在《求阙斋日记》中继续发表观点。
2.扰扰不定:形容人心纷乱不安、无法安定,“扰扰”为“纷乱、杂乱”之意。
3.知命:源自儒家“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此处指懂得命运的规律与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进而接纳现实、心态平和。
4.陶渊明:东晋着名诗人,号五柳先生,厌倦官场纷争,归隐田园,以淡泊心态面对生活,是“知命”而安的典型。
5.白香山:即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自号香山居士,仕途起伏后趋向闲适旷达,主张“知足常乐”,契合“知命”的心境。
6.苏子瞻:即宋代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虽屡遭贬谪,但能以豁达心态接纳命运,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名句,是“知命”而乐观的代表。
7.受用:此处指内心安适、过得自在,享受平和心境带来的舒适状态,而非物质层面的“享用”。
8.涉世:指经历世事、踏入社会,“涉”为“经历、接触”之意。
9.计较之心:指计较个人得失、盘算利害的心思,是“不知命”时容易产生的焦虑心态。
10.信命不及:指对命运的领悟、信奉不够透彻、不够到位,“不及”即“不够、不到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