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信念烛(2/2)
确保这座孤城,不会从内部,先行崩溃。
第三幕:铁壁下
城墙之上站着李农,这位断臂的乞活军老帅。
如同铁铸的雕像,屹立在最危险的垛口后方。
他的“不弃”巨盾,矗立在身边,盾面上那个暗红的“汉”字,仿佛吸饱了鲜血。
慕容恪的围城大军,并未发动总攻,但压力从未减轻。
日夜不停的佯攻、骚扰、心理战,消耗着守军,本已濒临枯竭的精力。
擂木滚石需要补充,箭矢需要回收,伤员需要轮换……
每一项都需要人手,而人手,正在瘟疫和饥饿中,急剧减少。
“铁户籍”的张烬,那位盲眼的“鬼录郎”,被亲兵搀扶着,蹒跚于城头。
他虽然目不能视,但耳朵极其灵敏,能通过脚步声、呼吸声,观测一切。
判断出,哪些士兵心怀恐惧,哪些可能意志动摇。
他的“人油墨”名册上,时不时会增添新的、需要“重点关注”的名字。
城下是“尸农司”周稷的领地,那片所谓的“血田”,在冬季显得一片荒芜。
但仔细看,能看到土地,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暗红色。
老弱病残,被无情地编入“人牲营”,他们的结局,早已注定。
不是在饥饿中,倒下成为“肥料”,就是在下一次燕军进攻时,被驱赶去填护城河。
周稷麻衣赤足,行走在田埂上,腰间的人指骨串,咔嗒作响。
他面无表情地,看着那些如同行尸走肉般的“人牲”,眼神空洞。
他私下设立的“赎罪仓”,早已空空如也。
他所能做的,只是在埋下,每一具尸体时。
多种下一株荆棘,并在心底默念,无人能听懂的忏悔。
李农的坚守,是物理意义上的铜墙铁壁。
是用无数生命,无论是战死的,还是被牺牲的,堆砌起来的、绝望的防线。
他守护的不仅是一座城,更是“乞活”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最后不肯熄灭的火焰。
第四幕:念之烛
夜幕再次降临邺城,灯火稀疏,如同鬼火,宵禁的街道上,空无一人。
只有呼啸的寒风,和偶尔传来的、被瘟疫折磨的病人呻吟。
在城中一处偏僻的、由残破寺庙,改造成的难民营里。
还俗僧侣慧忍,正在主持一场,简陋的超度法事。
死去的是一对母女,母亲将最后一口吃的,留给了女儿。
自己却没能熬过去,女儿最终也未能幸免。
没有棺木,只有草席裹身,幸存者们围在一旁,眼神麻木,面容枯槁。
慧忍穿着,打满补丁的旧僧衣,颈挂那串磨得发亮的黑色念珠。
他没有诵读,完整的经文,只是双手合十,用沙哑而平静的声音说道。
“尘归尘,土归土。此身已逝,苦痛已消。”
“愿魂灵得脱苦海,往生极乐净土,再不遭此离乱之苦……”
他的声音,似乎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人心的力量。
一些麻木的眼神里,渐渐有了些许泪光,有了些许情绪的波动。
超度完毕,他并未离开,而是拿出身边仅存的一点杂粮。
混合着雪水,熬煮了一锅,稀薄得能照见人影的粥。
“来,每人喝一口,活下来,才有明天。”
他亲自为那些,瑟瑟发抖的孩童和老人分发。
这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做,他的《地藏经》空白处,不仅记着账目。
也记着哪些角落,最需要这点微薄的、却能维系人心的“慈悲”。
与此同时,在都督府昏暗的灯光下,褚怀璧正在剧烈咳嗽着。
右手用那支特殊的、可能淬毒的毛笔,在一份绢帛上,奋笔疾书。
他在起草,一份新的《告邺城军民书》。
内容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巧妙地引经据典。
将当前的苦难,与历史上的艰难时刻相比。
隐晦地抨击了,慕容燕国的残暴,强调坚守的意义。
并再次“证实”了“荧惑守心,汉星当兴”的预言,尽管这是卢辩和慕容昭伪造的。
这份文书,将通过还能运作的渠道,在明日悄悄传播出去。
它是一剂精神的良药,或许比一碗稀粥,更能让人多撑一天。
邺城的坚守,不仅仅是城墙上的刀枪,济民坊的医药,墨府的阴谋。
它更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在无边黑暗中,艰难点燃的信念之烛。
它们微弱,飘摇,似乎随时会熄灭,却顽强地亮着,告诉每一个还活着的人:
我们还未放弃。我们仍在坚守,直到黎明到来,或者,与城同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