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夹着尾巴做人(1/2)
静安改好了稿子,李科长让静安把稿子给孙局长送去。
孙局长让静安继续改稿子。
静安的工作就是写稿,改稿。改稿,写稿。
办公室里的徐佳很少写材料。科里还有一位男士,叫孙俭,跟孙局长一个姓。
孙俭比李科长年龄大,四十五六岁,身材消瘦,眼睛深陷,皮肤深褐色,手指甲都用烟卷熏黄了,牙齿也有些黄。
这人每天都在伏案写材料,鼻梁上架了一副近视镜,后背都有些驼了,勤勤恳恳工作的模样。
这段日子一直在下大雪,雪厚得一尺高。市里下达文件,企事业机关,要跟市民一起扫雪。
在扫雪的队伍里,静安没有发现徐佳。
年底,办公室分福利,分了一箱苹果,一箱橘子,一箱冻柿子。后来,还分了一袋五十斤大米。
静安乐得都合不拢嘴。一旁徐佳冷哼了一声,见静安看她,她低声地说:“咱们分的是看得见的,上面拿的是看不见的。”
静安没明白徐佳说的是什么意思。
静安把分的福利都给父母拿回去。父亲母亲得知是静安单位发的福利,都很替静安高兴。
他们觉得大院的工作是好,过年分这么多东西。
电视台的乔丽丽给静安打电话,让她参加元宵晚会的歌手选拔赛。静安报名了,要去参赛前,跟李科长请假,李科长没让静安去,说最好不要抛头露面。
静安虽然不情愿,但她还是听上司的。
这些日子,静安看公文书的同时,又写了一篇小说,写的是《下乡》。
静安所经历的生活,她就当做写作素材,构思成小说。
安城文化馆,文化生活特别浓厚。
每年,都会组织两次文学大赛,夏天一次,元旦一次。
写小说参赛,不需要跟科长请假,就算获奖了,也不上电视上露脸。静安就把小说改了几遍,送到文化馆。
吹萨克斯的崔老师,这次没有吹萨克斯,他看到静安小说末尾,地址写着大院,他很为静安高兴。
崔老师说:“上个周末回我妈家,我哥还提起你,问你还写吗,我说你还写,他很佩服你能坚持创作。”
静安淡淡地一笑,她对崔书记员很感激。
静安说:“给崔哥带句话,说我谢谢他。”
崔老师说:“谢啥,我哥也帮不上啥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
那些鼓励,那些支持,对于静安来说都很重要。
静安进入大院工作,一晃已经干了一个月,她渐渐地适应了这里的工作。
只是她没想到,这篇小说给她惹祸了。
静安进了机关之后,写小说的素材,很自然地从大院里寻找。
尤其那次下乡的经历,给静安带来很大的冲击。
农村修路问题,那是一个老大难,她期待着侯东来能把这件事做成,让那条坑死人的路变成坦途,为一方百姓造福。
在心里,她偏向侯东来。对胡乡长这个人不太感冒,觉得他粗俗,拉帮结派,嚣张跋扈,不是她心里认可的人。
静安用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视角,写了一篇小说《下乡》,八千多字,不到一万字。
日报的副刊,刊登的都是千字文。电台广播的朗诵稿,三千字以内。
她写的小说字数多的话,静安就会送到文化馆创作室,交给崔老师。
这次交给崔老师,算是元旦文学大赛征文的投稿。
写完之后,静安就放下这件事,每天忙着工作,忙着接送孩子,忙着看自考书。
差不多每周,李科长都会带着静安下一次乡,有时候是平安乡,有时候是来福镇,都是写个稿子,为农村干部政绩做宣传。
静安忙得焦头烂额,都要把征文大赛的事情忘记了。
元旦前的最后几天,办公室更忙了起来,各种事情纷至沓来,交给静安的工作也越来越多,很零碎,不是打杂的工作,就是写材料。
吩咐静安写的都是小稿子,大部头的活儿,是另一位科员孙俭在做。
元旦前的最后一天下午,静安正坐在办公桌前,忙碌着手里的材料。
李科长忽然走进来,把手里的东西,重重地摔在桌子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