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一生走到老 > 第三百五十五章 抱着孩子牵着她

第三百五十五章 抱着孩子牵着她(2/2)

目录

“等回家安顿好了,妈妈带你去镇上买。”王红梅摸了摸她的头,目光落在窗外,眼里满是对家乡变化的欣慰。

出租车驶离佃户屯,路面愈发宽阔平整。远远地,邢成义看到了一座新建的桥梁,横跨在结冰的洙赵新河上。桥身宽阔,银白色的栏杆整齐排列,桥面上画着清晰的车道线,与记忆里那座窄窄的石板桥截然不同——以前的老桥走了几十年,又窄又滑,每次下雨后都难行,农忙时拖拉机、三轮车挤在一起,经常堵车。

“这是新修的洙赵新河大桥吧?”邢成义问道。

“对,去年刚通车的!”司机师傅接过话茬,“以前过个河得绕好几里地,现在这座新桥,能并排走四辆车,方便多了。”

出租车驶上大桥,邢成义低头看向桥下。河面结了厚厚的冰,冰面上覆盖着一层薄雪,远处的河岸边栽着一排垂柳,枝条光秃秃的,却透着即将抽芽的期待。桥的两端立着太阳能路灯,灯杆上挂着红灯笼,与远处村庄里升起的袅袅炊烟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宁静而温馨的乡村画卷。

“爸爸,河里结冰了,能在上面滑冰吗?”人汐好奇地问,小脸上满是向往。

“冰面虽然厚,但还是有点危险,”邢成义耐心地解释,“等过几天天气暖和点,爸爸带你去村里的文化广场玩,那里有专门给小朋友准备的滑冰场,安全又好玩。”

“好耶!”人汐欢呼一声,在邢成义怀里不安分地扭动着,对即将到来的乡村生活充满了期待。

过了大桥,车子进入了乡村公路。路边的风景渐渐变得熟悉起来,一排排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道路两旁。院墙大多是用青砖砌成的,有些人家还在院墙上爬满了爬山虎,虽然冬天叶子落了,但藤蔓的轮廓依旧清晰。院门口大多拴着看门的大黄狗,看到出租车驶过,便摇着尾巴叫几声,声音洪亮却不凶狠;偶尔有几只鸡在路边踱步,看到车子靠近,便慢悠悠地躲到一旁。

“你看,那家就是老张家,”王红梅指着路边的一座小院说,“他们家去年盖了新房,还弄了个小花园,里面种了好多花。”

邢成义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小院的大门是朱红色的,门两旁摆着两盆冬青,院子里的水泥地上打扫得干干净净,墙角处堆着整齐的柴火。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闪闪发光,显然是近几年才安装的;院门口还停着一辆白色的小汽车,看得出来,村民的日子确实越过越富裕了。

沿途的村庄里,不少人家的屋顶上都冒着袅袅炊烟,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柴火味和饭菜香。路边的电线杆上,挂着醒目的宣传标语:“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标语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偶尔能看到村里的文化广场,广场上安装着不少健身器材,几位老人正坐在长椅上晒太阳聊天,还有几个孩子在广场上追逐嬉戏,笑声清脆。

“现在每个村都有文化广场了,”王红梅感慨道,“以前村民闲下来就只能在家打牌聊天,现在有了健身器材和活动场地,老人孩子都有地方去了。村里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热闹得很。”

邢成义看着广场上欢乐的人群,心里满是欣慰。以前家乡的娱乐设施匮乏,村民的精神生活十分单调。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进,村里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有滋有味了。

车子继续前行,路边的树木渐渐多了起来,成排的柳树、杨树和果树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树枝上偶尔有几只麻雀栖息,叽叽喳喳地叫着,像是在欢迎归人。路边的沟渠里,冰雪开始融化,露出浅浅的水流,顺着沟渠缓缓流淌,发出潺潺的声响,清脆悦耳。

“快到李进士堂镇了吧?”邢成义看着窗外熟悉的路标,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前方不远处,一座刻着“李进士堂镇”五个大字的石牌坊矗立在道路中央,牌坊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两侧蹲着石狮子,显得古朴而庄重。石牌坊旁边的宣传栏里,贴着李进士的生平事迹——李进士堂镇因明代进士李秉而得名,这位出身贫寒却勤奋好学的先贤,一直是镇上人的骄傲。

“过了这个牌坊,再走十分钟就到苏门楼村了。”王红梅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

出租车驶过石牌坊,进入了镇中心。镇里的变化同样让人惊喜,以前狭窄的街道拓宽了不少,两侧的商铺鳞次栉比,超市、餐馆、服装店、家电城应有尽有。街道上铺设了彩色的地砖,干净整洁,路边还安装了垃圾分类回收箱和太阳能路灯,透着现代化的气息。镇政府门口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李进士的雕像,雕像栩栩如生,底座上刻着他的生平事迹,几位穿着校服的学生正围着雕像参观,嘴里小声讨论着,脸上带着崇敬的神情。

“镇里现在越来越注重文化建设了,”王红梅指着雕像说,“这个李进士雕像去年刚落成,镇里还整理了他的事迹,编了小册子发给学生,让孩子们都能了解家乡的历史。”

邢成义看着雕像,心里满是自豪。李进士堂镇因李进士而得名,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如今家乡不仅经济发展了,文化建设也跟上了,这让他对家乡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车子驶离镇中心,向苏门楼村驶去。路边的房屋越来越密集,大多是整齐的二层小楼,有些人家的门前还挂着红灯笼,透着年节的余温。村里的道路也全部硬化了,水泥路面平坦宽阔,再也不是以前那种下雨后泥泞不堪的土路。路边的绿化带里种着冬青和柏树,修剪得整整齐齐,偶尔能看到几位村民在路边散步,看到出租车驶过,纷纷笑着打招呼,眼神里满是淳朴和热情。

“你看,咱们村的村口也修了大门楼子,”王红梅指着前方说,语气里满是骄傲。

邢成义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村口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门楼,上面写着“苏门楼村”四个烫金大字,门楼两侧挂着红灯笼,显得格外喜庆。门楼旁边的宣传栏里,贴着村里的发展规划和村民公约,还有不少村民的笑脸照片,透着浓浓的幸福感。

出租车驶进村口,沿着村里的主干道缓缓前行。路边的农田里,有村民正在给冬小麦浇水,水渠里的水流清澈见底,顺着田埂缓缓流淌。几位村民看到出租车驶过,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笑着打招呼:“红梅回来啦?带着孩子和女婿呢?”

“是啊,张大爷,忙着呢!”王红梅隔着车窗笑着回应。

人汐看着路边热情的村民,好奇地问:“妈妈,他们都是咱们村的人吗?”

“是啊,”王红梅笑着说,“咱们村里的人都很热情,等会儿到家了,妈妈带你认识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

车子转过一个弯,邢成义一眼就看到了苏门楼村181号的门牌。那是一块白底黑字的金属牌,钉在朱红大门的右侧,旁边贴着崭新的红春联,墨迹淋漓,还带着未干的潮气——那是父亲特意找村里老秀才写的,上联是“春归大地人间暖”,下联是“福降神州喜临门”,横批是“家和万事兴”。

院门前那棵老槐树的枝桠正斜斜映在大门上,阳光穿过光秃秃的枝隙,在青砖门楼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大门虚掩着,能看到院子里靠墙砌着的花坛,里面种着几株腊梅,枝头缀着嫩黄的花苞,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到了,苏门楼村181号,没错。”司机师傅熄了火,回头说道。

邢成义先推开车门下车,脚下踩着的水泥地平整干净,没有半点记忆里下雨后泥泞的痕迹。他转身接过司机递来的行李袋,又弯腰抱起后座的人汐,王红梅紧随其后下车,顺手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目光落在熟悉的院门上,嘴角忍不住扬起笑意。

“爸,妈!我们回来了!”邢成义朝着敞开的大门喊了一声,声音刚落,就见父亲邢守业从院子里快步走出来,身上穿着一件深蓝色的旧棉袄,袖口磨得有些发亮,手里还攥着一把刚掸过雪的扫帚。母亲赵桂兰也跟着出来,围裙还系在腰间,手里端着一个冒着热气的搪瓷碗,显然是正在厨房里忙活。

“可算回来了!”赵桂兰快步上前,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伸手就想去抱人汐,又怕手里的碗烫到孩子,只好先把碗递给邢守业,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才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人汐的头,“我的乖孙女,路上冻着没?快让奶奶看看,又长高了!”

人汐从邢成义怀里探出头,看着眼前慈眉善目的奶奶,有些怯生生地喊了一声:“奶奶。”

“哎!真乖!”赵桂兰答应着,眼泪差点掉下来,连忙侧身让开道路,“快进屋,屋里暖和,我炖了鸡汤,刚盛出来一碗,给孩子暖暖身子。”

邢守业放下手里的扫帚和搪瓷碗,接过邢成义手里的行李袋,拍了拍他的肩膀:“路上顺利吧?累坏了吧?快进屋歇着。”

一家人说说笑笑地走进院子。院子比邢成义记忆里整洁了不少,原本坑洼的地面被重新铺了水泥,靠墙的位置砌了一排整齐的花坛,里面种着几株腊梅,枝头缀着嫩黄的花苞,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花坛旁边搭着一个简易的车棚,里面停着一辆电动三轮车,车身上擦得干干净净,显然是父亲平日里精心打理的。

“爸,院子收拾得真干净。”邢成义感慨道,记忆里的院子堆满了柴火和农具,杂乱无章,如今却井井有条,透着一股过日子的精致。

“去年村里搞人居环境整治,家家户户都把院子拾掇了,”邢守业笑着说,“我闲着没事,就把花坛砌了,种点花花草草,看着也舒心。”

正屋的门敞开着,屋里的暖气扑面而来,驱散了身上的寒气。客厅里的摆设还是老样子,靠墙摆着一组深色的实木沙发,中间是一张玻璃茶几,茶几上摆着水果和瓜子。墙上挂着一幅装裱好的“松鹤延年”图,旁边是邢成义一家三口去年拍的全家福,照片里的人汐还穿着开裆裤,笑得一脸天真。

“快坐,快坐!”赵桂兰拉着王红梅坐在沙发上,又给邢成义递了一杯热水,“路上喝了不少冷风,喝点热水暖暖身子。人汐,来奶奶这儿,奶奶给你拿好吃的。”

人汐怯生生地走到赵桂兰身边,赵桂兰从茶几给你买的,都是你爱吃的橘子味。”

人汐接过糖,剥开一颗放进嘴里,甜丝丝的味道让她放松了不少,抬头对着赵桂兰笑了笑,露出了两颗小虎牙。

邢成义坐在沙发上,打量着屋里的变化。客厅的墙壁重新刷了白,屋顶装了新的吊灯,亮堂堂的。原本老旧的电视机换成了一台大屏幕的智能电视,旁边还摆着一个音响。墙角的冰箱也是新的,上面贴着几张人汐的涂鸦画,显然是母亲特意贴上去的。

“家里变化真大。”邢成义笑着说,“电视和冰箱都是新换的?”

“是啊,”邢守业坐在他对面,点了一根烟,“去年秋收卖了粮食,就想着把家里的旧电器换了,你妈总说电视屏幕太小,看不清。冰箱也是,以前那个老冰箱制冷不好,东西放不了几天就坏了。”

“还有热水器,”赵桂兰补充道,“去年冬天装的,24小时有热水,洗澡方便多了。以前冬天洗澡,还得烧一大锅热水,又麻烦又冷。”

邢成义点点头,心里满是欣慰。父母年纪大了,日子过得舒心,他在外打拼也更放心了。

厨房里的饭菜很快就做好了,赵桂兰和王红梅端着菜走进客厅,摆了满满一桌子。有炖鸡汤、红烧肉、清蒸鱼、炒青菜,还有邢成义小时候最爱吃的炸耦合和糖醋排骨,香气弥漫在整个屋里。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饭,聊着天,欢声笑语不断。邢成义给父母夹菜,讲述着在BJ的工作和生活,讲庄哥的照顾,讲石师傅的卤味手艺,讲除夕夜和兄弟们一起过年的热闹场景。父母听得很认真,时不时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苏门楼村181号的院墙上,给整个小院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屋里的灯光亮了起来,与天边的晚霞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温馨而宁静的画面。邢成义看着身边的家人,感受着屋里的温暖,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无论在外漂泊多久,苏门楼村181号这座老宅,永远是他最温暖的港湾,这里的乡音、乡情和家人的牵挂,永远是他心中最珍贵的念想。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