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金雀钗 > 第44章

第44章(1/2)

目录

第44章

先前在诏狱受刑,沈洲便听闻了太后要给两人退婚一事,似也赐了和离书,他彼时没看,只教瑞王妃给处理了。

可眼下这和离书上,字迹清秀,写得是簪花小楷,不肖想也知是宋南枝亲自写的。

沈洲捏着它,只感觉气血翻涌,脑子里嗡地炸乱了。

她帮忙寻舆图撇清关系,原是打算和离!

她倒是忘了,当初在北玄司门口等了多日,只为见他,求他帮忙理案子,还她爹清白。他应了她所求去帮了,也理了案子,可她倒好,如今不认账了就跑了!

百般威胁于他,口口声声说与自己交易,到头来不过因为封了个宝斋,就如此翻脸!

沈洲思及过往,只恨自己没有早看清她的嘴脸。她便是如此,只待需要用到自己时方才凑上前来,若是情急或是危急一些,便又立马与他生气。

如此利用之心,她丝毫不掩!

他又有哪一点冤枉她了??

沈洲扶着桌子,怒意直冲大脑,越想越气。

他缓缓走向那床塌前,撇过那梳妆台时,紧握着手中的信,用力捏到根根青筋泛起。

那台面上什么都在,唯独那装满信的红匣子给拿走了。她果然在意那些信,日思夜想,教她无论如何都不能割舍,以至于这和离书,她倒是丢得如此干脆!

好一阵,缓过来时,忽然又冷笑连连。

走了也好,眼不见为净。

如此捂不热的女人,他惦记来做什么?他又要去计较什么?

根本没有必要的,也不值得他如此。

外间大雨倾落,未合紧的窗扉飘灌了些雨水,把案几上的烛台给淋灭了。屋内立时暗了好些,沈洲又折身坐回了案几前,整张脸都阴在暗影里。

其实屋子里也并非是一点痕迹也不留的,至少案几塌边那软褥上,还残留着一些原本就不属于沈洲的气味。

入秋后的夜里寒凉起来了,江嬷嬷原本是要将绸褥备放去软塌的,小憩或是歇夜时能遮身防寒,但她还没来得及拿过书房去,沈洲突然回来了。

沈洲不喜熏香,亦没有用香的习惯。江嬷嬷只顾着收拾房间,想着要恢复房间原来的样子,却忘了洗净的衣褥要熏香这个习惯,还是按着宋南枝喜好来的。

这会儿叠放在案几塌旁边,教那身后的夜风一吹,软香散漫,何其清晰。

而坐在旁边的人久久未动,素来睥睨一切的神色,因笼在那团暗淡的光影里,竟有一丝颓丧显出来。

子时末,雨声渐歇,沉静在暗影中许久的身影晃着起了身。

沈洲走上前,将原本暗了的烛台重新点了,然后将一直拽在手里未拆封的信笺放置在那火苗上,燃起一角,直到烧尽了“和离”二字方才罢手,扔在了一处。

瞧着成为灰烬销毁后,心绪似才平缓了下来。

再迈步出去时,仍是那傲然矜贵的神态,如这一切什么也没有发生。

推开门的瞬间,脚边突然压来沉沉一物,低头看去时,沈柯倒坐在他的脚面上。

“你来做什么?”

沈柯抱着酒壶,眯眼道:“哥哥又闷在屋子里这做什么?”地上倒了好些酒壶,想来坐在门口喝了挺久。

沈洲试图将人给拉起来,沈柯却死活不肯,他挪开脚,沉声朝远处唤了一句:“东福。”

东福应声过来,见到门前的情形立马唤来两个婢女,将沈柯从地上强行给拖起来。

沈柯并没有大醉,只是蹲坐得久了有点站不稳,脑子还是很清醒的,她默了默,问道:“那和离书哥哥看过了?”

沈洲没理她。

“那哥哥是同意了吗?”

宋南枝回王府的时候无人告知沈柯,等再出来时,就只听见说人留下和离书已经走了。

沈柯站稳了身子,相比瑞王妃的伤心难过,她并没有什么情绪挂在脸上:“也好......反正你俩互相不喜欢,也不像什么夫妻,在一起也和不在一起并没有什么区别。”

虽然不知道两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突如和离了,但沈柯也大概猜的出来,肯定是自己哥哥做了什么可恶的事,否则宋南枝那种不争不抢清淡如水的性子也不会走得如此决绝。

“我肯定是不会劝哥哥的,放心。”她把宋南枝当成朋友,自然不会有那种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的想法,“反正我还能去找嫂嫂......哦......叫南枝。”

沈洲冷了她一眼,然后转身往外走。

两人突然和离这件事瑞王妃还是有些接受不了,可沈洲一副漠然不在意的模样,她心知她再如何不舍与劝说都是无用的。

“和离之事母妃自不多说,可南枝这般离开绝非没有缘由,若你有些良心就去宋府道歉。”

自己生的儿子,如何能不清楚性子。瑞王妃也并不想追问,只怕知道了心梗,交代完这一句就让人赶紧退下。

.

沈洲似也没将此事放在心上,如往常一样夜宿在北玄司,可东福随在身边,却比以为更为小心的伺候着。

今早宣帝召沈洲进宫,问及江州贪污案处理的怎么样了。

此案当初抄家流放先是惩治了一批,后三皇子与薛家也涉及其中,北玄司便按宣帝的吩咐,将世家中所涉及的官员又彻查了一番。

遂这几日沈洲忙着整理案卷口供,确实不得闲余时间。

宣帝阅过案卷,算是相当满意,“虽然拖延太久了,也是时候该结案了。”

该处理的都已经处理完了,便只剩下宋昌平未下判定。

宣帝自然在案件上看见了未成勾画的一栏,宋昌平的名字还留在上面。但他并未着急,反而问起了另一桩事。

“昨日西北边关来报,因安国侯受伤休养在家,边境频频有胡人滋事,尚无人能镇压,你瞧谁最合适去?”

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沈洲的文韬武略,又曾在边关待过几年,所以关要军情,宣帝由来愿意找他商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