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皇叔且慢 > 第767章 殿试

第767章 殿试(2/2)

目录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土百姓的深切关怀,以及一种渴望被新朝真正接纳、并未同胞争取一线生机的卑微期盼。

赵德昭一份份仔细批阅,时而颔首,时而沉思,他看到王旦的格局与仁厚,看到寇准的锐气与权谋,也看到中原士子的实干,更被那几位契丹进士笔下流露的真切民情所触动。

“官家,请看这份!”薛居正突然走来,手中捧着一份卷子放在赵德昭面前。

赵德昭观其神情,笑着道:“能得薛相亲眼,朕也好奇写了些什么!”

赵德昭展开卷子,跃入眼帘的便是八个字,“华夷一体,共为宋民”。

赵德昭眼睛一亮,继续朝下看去。

此人核心论点是,辽国已亡,疆土尽归大宋,如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无论契丹、汉、渤海,便不再是“他们”,而是“我们”,都是大宋皇帝的子民。

“朕一直便是如此说的,可这些卷子的论点,还是泾渭分明...”赵德昭频频颔首,心下激动。

自己发去北方的政令,便是将契丹百姓当做大宋子民来看待,可今日的这些卷子,考生所言治理,仍旧将契丹人看作外人,用另外一种方式来治理。

只有这一份,当真是写出了自己所思所想。

“治理新土,不应在着眼于如何对付契丹人,而应着眼于如何让所有宋民安居乐业,共享太平。”

赵德昭深吸一口气,继续往下看去。

过度强调胡汉之别,本身就是一种分裂,朝廷的政策不应再区分“中原”和“北地”,而是建立统一的标准,让北地百姓感受到的是皇恩浩荡,雨露均沾,而非征服者的施舍。

这就在政治认同上,一下子拔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完全契合自己想要建立一个超越民族、真正大一统帝国的终极理想。

具体方案,此考生也提了几点。

其一,在制度上坚决一统,主张军政、财政、司法大权必须毫不迟疑、毫无差别得收归朝廷,立即推行统一的赋税制度、法律条文、官员考核标准,这确保了朝廷的绝对控制力。

其二,文化上柔性浸润,但在文化教育和日常生活层面,他反对粗暴替代。

比如在北地建立官办学堂,不仅教儒学经典,也教医术、农术、算学等实用技能,无论胡汉,入学即有补贴,成绩优异者包揽前程。

用实实在在的好处吸引人,让追求宋式教育成为北地百姓自发的、荣耀的选择。

另外,也尊重北地百姓的习俗,明确哪些是必须统一的,哪些是可以保留的,比如服饰、节庆、祭祀仪式。

不易其俗,而渐革其心,通过时间和平和的引导,让旧俗自然演化和融入新的文化氛围中。

王旦的方案最优,但稍显被动和缓慢,是完美的执行者蓝图,而寇准的方案最锐,见效快但后遗症风险大,是乱世能臣的猛药。

而这位的方案,兼具了王旦的柔和寇准的刚,加上拿过来最高层次的“道”,即构建一个超越民族隔阂的天下国家的统治哲学和实施方案。

他的策略不仅解决了眼前问题,更指向了未来百年甚至数百年的统治根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内部认同上的摩擦,为即将到来的盛世所需要的长期稳定和内部凝聚力,提供了最高层的设计思路。

同时,赵德昭也看出此考生文笔雄厚,词藻华丽而不浮夸,说理透彻而富有感染力,既能以情动人,又能以理服人。

文章通篇洋溢着一种开国盛世应有的自信与包容气象,他好像不是在解决一个如何治理契丹人的麻烦,而是在描绘一幅天命所归、万国来朝的宏伟蓝图。

看了他的文章后,好似所有人都能相信,若采用他的策略,不仅能安定北疆,更能彰显大宋无与伦比的德政和王道,成为吸引四方归附的样板。

状元,若不出意外,便是他了。

赵德昭这才想起还不知这答卷出自何人,抬眸朝卷首看去,“苏易简”三个字赫然在上。

“原来是他啊!”赵德昭一点也不意外。

苏易简,原本就是状元之才。

原以为命运的齿轮转动后,凭借寇准或者王旦之才,也能做一回状元,不料苏易简再度同他们一科,且凭借敏锐的思维和雄浑的文笔,再度胜了他们一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