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明确未来(1/2)
日寇开始全线溃退,盟军赢得了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捷报如雪片般飞向指挥部,在综合了各方建议后,最高指挥最终采纳了林译的方案与廖副师长的部署,决定以“大部队正面驱赶,小部队灵活袭扰”的战术,全力扩大战果。
按照部署,损失较重的林师暂作休整;38师以两个团固守要地,另两个团全力追击溃敌;两支齐装满员的整编师则从两翼实施包夹,持续向撤退日寇施压;22师派出多支精干小队,沿途穿插袭扰;其余部队快速向前推进,清剿残余敌军。
这一战术实则是林译对往昔耻辱的回应——它脱胎于记忆中鬼子在野人山驱赶他们的残酷手法。没有复杂的谋划,纯粹是一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的报复。目的简单而鲜明:他就是不想让这些鬼子安然撤走,不让他们有一刻好日子过。
而对廖副师长而言,这更是一场对其丛林作战理论的实战验证。他力图证明,透过小股部队持续不断地渗透、骚扰和偷袭,足以摧垮敌军的心理防线,使其士气崩溃、建制紊乱,最终在无尽的恐慌中产生大量非战斗减员。
战报接连呈送至盟军各国首脑的案头。其中,最为之震撼的莫过于花旗国会了。他们惊叹于远征军竟能取得如此重大的战果!仅此一役,便造成驻缅军超过两万人的伤亡,且战斗仍在继续,战果还在扩大。
这是一场辉煌至极的胜利,一次极其漂亮的作战。相比之下,不久前刚刚结束的布纳战役中,美澳联军以三万五千人的兵力,进攻仅八千鬼子驻守的阵地。
不料耗时数月,最终付出伤亡八千的惨重代价,也只歼敌过半,待剩余三千多鬼子主动撤离后,才勉强宣告胜利。
在那场艰苦的攻坚战中,后勤每天维持超过五百吨的海上物资补给,另加超过五十吨的空投支援,投入不可谓不巨大,却仅收效如此。
这并非孤例。就在不久前,在一个面积仅2.6平方公里的太平洋小岛上,花旗倾泻了超过五千吨炮弹,投入整整一个步兵师血战数日,最终也只是惨烈地拿下阵地,伤亡远超预期。
反观此役,远征军所取得的战果及其作战效率,令花旗高层深感触动。他们意识到,若将在布纳或那座小岛上所耗费的资金与物资投放到华夏战场,足以武装并维持一个集团军、五六个美械师进行多场大规模战役。
倘若依照Stillwell将军所提出的方案执行,该计划最引人瞩目之处,便在于其极高的作战效能:以相对有限的投入,收获惊人的战果,更何况,承担主要作战任务的,正是华夏的军队。
这些理由已经足够具有说服力。花旗国会几乎以全票通过了援助法案,决定向华夏倾注更多物资,政策上予以显着倾斜,并提供全面而坚定的支持。
花旗本质上是由盎格鲁-撒克逊精英与犹太商业头脑共同塑造的国度,他们重视利益、效率和回报。如此“低投入、高回报”的战略投资,无疑是符合其逻辑的。
很快,山城方面便收到了来自花旗的明确合作信号。这使那位先生深感欣慰与得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