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它的平和 > 第2025章 年8月7日

第2025章 年8月7日(2/2)

目录

接下来的几天,老陈没再去人才市场,每天待在书房里,琢磨着做风筝。他上网查教程,看别人怎么做骨架,怎么糊面,怎么拴线。一开始手生,竹篾子总也削不直,要么就是糊面的时候扯破了纸,气得他想把东西都扔了。可每次看到书房墙上挂着的那张全家福,小宇笑得露出两颗大门牙,他又耐着性子捡起来重新弄。

林慧看他天天在书房里忙活,也没多问,只是每天给他端茶的时候,会多留一会儿,看他笨拙地摆弄那些竹条。有一次,她指着一张画着孙悟空的风筝面,“这个颜色是不是太艳了?”老陈抬头看了看,“孩子可能喜欢。”林慧笑了笑,“小宇小时候就爱孙悟空,说他能上天入地。”老陈的手顿了一下,“嗯,我记得。”

第一个风筝做好的时候,是个燕子形状的,黑背白腹,翅膀上画着几道花纹。老陈拿着它,心里有点忐忑,像当年第一次给师傅递自己焊的零件。他找了个周末的下午,拉着小宇去了公园。小宇一开始不太情愿,说作业还没写完,老陈说,“就玩半小时,爸给你放风筝。”

公园里风正好,老陈拿着线轴,小宇举着风筝跑。跑了几步,小宇一松手,燕子风筝晃晃悠悠地飞了起来,一开始有点歪,老陈拽了拽线,慢慢就稳了,越飞越高,在天上变成个小黑点。小宇仰着头,看得入了神,忽然拍手笑起来,“爸,飞得好高啊!”老陈也笑了,顺着风的方向跑了几步,线轴在手里转得飞快,手心都出汗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身上暖暖的,他忽然觉得,好久没这么痛快过了。

从那以后,老陈每天都做风筝,做完了就拉着小宇去公园放。有时候王大姐路过,会停下三轮车看一会儿,“老陈,你这风筝做得真俊,比店里卖的强多了。”张大爷也来看,说他这手艺能摆摊了。老陈一开始没往心里去,直到有一天,一个年轻妈妈带着孩子过来,问他这风筝卖不卖,说孩子特别喜欢。老陈愣了一下,挠挠头,“没打算卖,就是自己做着玩的。”年轻妈妈说,“给你五十块钱,卖我吧,孩子缠了半天了。”老陈看了看那孩子,眼睛亮晶晶的,跟小宇小时候一样,他心里一软,把风筝线轴递了过去,“算了,送给孩子吧。”年轻妈妈非要给钱,推来推去,老陈收下了二十块,心里却像揣了个小太阳,热乎乎的。

那天晚上,老陈把二十块钱放在餐桌上,林慧看见了,“这是?”“卖风筝挣的。”老陈有点不好意思,林慧拿起钱,对着灯看了看,忽然笑了,“没想到你还有这本事。”那是她这三个月来,第一次笑得这么轻松。

后来,老陈真的在公园摆起了小摊,一块布铺在地上,上面摆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有燕子,有蝴蝶,有孙悟空,还有他自己琢磨的恐龙形状的。他话不多,不会吆喝,就坐在旁边,有人问了就答一句,没人问就自己削竹篾子。可他的风筝做得实在,骨架结实,飞得稳,慢慢就有了回头客。有时候王大姐推着煎饼车过来,会帮他吆喝两句,“陈师傅的风筝,纯手工的,飞得高着呢!”

有一天,老陈正在摆摊,忽然看见以前厂里的徒弟小李走过来。小李现在在一家物流公司开车,看见他,愣了一下,“师傅?您在这儿……”老陈有点尴尬,“瞎忙活,挣点零花钱。”小李拿起一个风筝,“师傅,您这手艺可以啊!比我在网上买的强多了。”他掏出手机,“我给您拍几张照,发朋友圈,帮您宣传宣传。”老陈赶紧摆手,“不用不用。”小李还是拍了,说,“师傅,您别不好意思,凭手艺吃饭,不丢人。”

没过多久,真有人拿着手机来找他,说是看了朋友圈来的,一下子买了三个风筝。老陈忙得手忙脚乱,心里却乐开了花。那天收摊回家,他数了数钱,竟然有三百多块。他把钱递给林慧,林慧数了两遍,眼圈有点红,“老陈,你看,这天不是晴了吗?”

老陈走到阳台,抬头看了看天,不知道什么时候,云散了,蓝得透亮,像一块刚洗过的布。风一吹,带着点槐花的香味,他忽然想起师傅那句话,有些东西看着冷,处久了能暖肚子。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竹篾子,糙糙的,却比当年车间里的铁疙瘩,更让他觉得踏实。

现在,老陈的风筝摊成了公园里的一道风景,每天都有人等着他来。他还是不爱说话,却总有人愿意跟他聊几句,说他的风筝飞得稳,像他的人。林慧有时候会过来帮忙,坐在旁边择菜,跟路过的邻居打招呼,脸上的笑容多了,鬓角的白头发好像也不那么显眼了。小宇写完作业,会来给他看摊,有时候还会帮着画风筝面,画得比老陈还花哨。

有一次,王大姐问他,“老陈,你现在这日子,跟以前在厂里比,哪个舒坦?”老陈想了想,捡起地上的一片梧桐叶,阳光透过叶子的纹路,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都舒坦,”他说,“就是以前觉得天总灰蒙蒙的,现在才知道,其实天一直很蓝,就是没抬头看罢了。”

风又吹过来,带着风筝线“嗡嗡”的响,远处的天空上,一串风筝飞得正高,红的,蓝的,黄的,像一串挂在天上的小灯笼,亮晃晃的,照得人心头也亮堂起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