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5章 年8月28日(1/1)
老周每天都是凌晨四点五十准时醒,不用闹钟,几十年的生物钟比什么都准。他摸黑穿上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动作轻得像怕吵醒枕头边的老伴秀兰。厨房的灯拉亮时,暖黄色的光刚好罩住灶台,他先烧上一壶水,然后从米缸里舀出两碗米,淘洗的时候手指在水里轻轻搓,米粒碰撞的声音沙沙响,像小时候在田埂上踩碎的草叶声。秀兰这时候会翻个身,嘟囔一句“路上慢点”,老周应一声“知道了”,声音里带着刚醒的沙哑,却透着熟稔的安稳。
水开了,他把水壶灌满,塞进自行车后座的网兜里,又拎起墙角的空菜篮——这篮子是秀兰结婚那年编的,竹条都泛着深褐色的光,边缘处被磨得光滑。推自行车出门时,楼道里的声控灯应声亮起,他脚步放轻,生怕吵醒三楼的小娃娃,那孩子才刚上幼儿园,每天早上都要哭着不肯起。小区门口的早餐摊还没支起来,只有卖豆浆的老李推着三轮车刚到,看见老周就喊:“老周,今天要两袋甜豆浆?”老周点头,掏出两块钱递过去,豆浆袋捏在手里温乎,他塞进怀里,想着等会儿给秀兰留一袋,她早上总爱就着油条喝。
菜市场这时候已经热闹起来,电动车的喇叭声、摊贩的吆喝声、老太太们砍价的声音裹在一起,像一锅沸腾的粥。老周熟门熟路往东边走,王师傅的菜摊就在那儿,专卖本地菜。“王师傅,你这西红柿今儿个看着不赖啊。”老周蹲下来,拿起一个西红柿捏了捏,软硬度刚好,表皮上还沾着点土。王师傅咧嘴笑,露出两颗镶的假牙:“那可不,刚从地里摘的,给你算便宜点,三块五一斤。”老周没砍价,他知道王师傅实在,不会多要。称了五斤西红柿,又挑了一捆菠菜、一把小葱,最后买了块五花肉——秀兰爱吃红烧肉,今天中午炖上。
往回走的时候,太阳刚冒头,金色的光洒在马路上,自行车轮碾过路面的影子忽长忽短。老周想起二十年前,他还是骑着这辆自行车,每天载着刚满三岁的女儿周萌去幼儿园,那时候女儿总坐在前面的横梁上,小手抓着车把,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儿歌。现在周萌都上大学了,放假回来总说爸爸的自行车该换了,老周却舍不得,这车陪了他快三十年,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可骑起来稳当,就像他这日子,看着普通,却踏实。
回到家时,秀兰已经起来了,正在擦桌子。“菜买回来了?”她接过菜篮,把西红柿放进盆里泡着,“刚才张大爷来电话,说今天还来吃炸酱面,让你多和点面。”老周应着,把面粉袋子拖到案板旁,舀出三斤面粉,中间挖个坑,打进两个鸡蛋,慢慢加水。揉面的时候,他胳膊上的肌肉线条跟着动,手背的青筋微微鼓起来——年轻的时候他在粮站上班,后来粮站改制,他就开了这家小面馆,叫“老周面馆”,一开就是十五年。面馆就在小区对面,十几平米的地方,摆着四张桌子,墙上贴满了老照片,有他和秀兰的结婚照,有周萌小时候的照片,还有好些老顾客的合影。
七点半,面馆准时开门。第一个来的果然是张大爷,他拄着拐杖,慢慢挪进来,“老周,早啊,今儿个天儿不错。”老周笑着迎上去,“张大爷,您坐,炸酱面马上就好。”张大爷今年八十二了,儿女都在外地,就他一个人住,几乎每天都来面馆吃早餐,有时候是炸酱面,有时候是馄饨,吃完了还会跟老周唠会儿嗑,说他年轻时候当老师的事儿。老周一边煮面,一边听着,偶尔应两句,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响,面条下进去,很快就浮了起来,捞出来过凉水,拌上炸酱,撒点黄瓜丝、豆芽,一碗喷香的炸酱面就好了。
张大爷吃得慢,每一口都嚼得仔细,老周又给他倒了杯热水。这时候,几个学生模样的孩子进来了,为首的女孩叫林晓,是附近高中的学生,总爱带着同学来吃牛肉面。“周叔,四碗牛肉面,多加辣!”林晓嗓门亮,一进来就把面馆的气氛搅得更热了。老周应着,往锅里丫头,快考试了吧?”秀兰问。林晓点点头,“下礼拜月考,考完就能放两天假了。”老周笑着说:“考完了叔给你们加个蛋。”孩子们都欢呼起来,声音脆生生的,让老周想起自己女儿上学的时候。
忙到十点多,面馆才稍微清闲点。老周刚想坐下来喝口茶,手机突然响了,是老家堂弟打来的。“哥,不好了,咱妈刚才在家摔了一跤,现在在医院呢!”堂弟的声音带着急,老周的心一下子揪紧了。他母亲今年八十七了,一直住在老家,平时身体还算硬朗,怎么突然就摔了?“严重不严重?在哪家医院?”老周的声音都有些发颤。“在县医院,医生说可能骨折了,让赶紧过去呢。”老周挂了电话,手都有点抖,秀兰一看他脸色不对,赶紧问:“咋了?出啥事儿了?”“妈摔了,在县医院,我得赶紧回去。”老周说着就去拿外套。秀兰也急了,“那你快去吧,面馆我先看着,你路上小心点,到了给我打电话。”
老周骑着自行车往汽车站赶,心里乱糟糟的,脑子里全是母亲的样子。上次回老家还是春节,母亲拉着他的手,说自己身体好,让他别惦记,还给他装了满满一袋子土鸡蛋。现在想想,母亲那时候可能就有点腿脚不利索了,只是没说。汽车站人多,老周排队买票,前面的人磨磨蹭蹭,他心里急,却又没办法,只能耐着性子等。买好票,还有半小时才发车,他给堂弟打了个电话,问母亲现在怎么样了,堂弟说医生正在检查,让他别太着急。
汽车开的时候,老周靠在窗户上,看着外面的景色一点点往后退。他想起小时候,母亲总是天不亮就起来喂猪、做饭,然后送他去上学。有一次他淋雨发烧,母亲背着他走了十几里路去看病,一路上都在给他擦汗,嘴里念叨着“快点好起来”。那时候母亲的背还很直,现在却驼了,头发也全白了。老周想着想着,眼睛就有点湿,他掏出手机给秀兰发了条信息,说车开了,让她别担心,面馆忙不过来就早点关。
到县医院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堂弟在门口等着他。“哥,医生说妈是股骨颈骨折,得做手术,但是妈年纪大了,手术有风险,让咱们家属商量。”老周跟着堂弟去病房,母亲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看见他进来,眼睛一下子就红了,“周啊,你咋来了,不耽误你做生意啊?”老周走到床边,握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手很凉,他心里更难受了,“妈,啥生意也没您重要,您放心,医生说能做手术,咱就做。”
医生过来跟老周详细说了手术的风险,比如麻醉意外、术后感染之类的,老周听得心怦怦跳,但他知道,不做手术母亲就只能躺在床上,以后更难恢复。他咬了咬牙,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字。签完字,他给秀兰打了个电话,说了母亲的情况,秀兰在电话里说:“你别慌,我这边安排好了就过去陪你,面馆我让隔壁的小王帮着看两天,他之前在咱这儿打过工,会煮面。”老周嗯了一声,心里踏实了点——有秀兰在,他总觉得再难的事儿都能过去。
下午的时候,周萌也打电话来了,她听秀兰说了奶奶的事儿,声音里带着哭腔:“爸,奶奶怎么样了?我想回去看看。”老周赶紧安慰她:“萌萌,你别着急,奶奶要做手术,你现在回来也帮不上啥忙,好好上课,等周末再回来。”周萌还是不放心,反复叮嘱老周一定要照顾好奶奶,老周都应着,挂了电话,他深吸了口气,觉得鼻子酸酸的。
晚上,老周在医院陪床。母亲睡着了,呼吸很轻,他坐在床边的椅子上,看着母亲的脸,心里五味杂陈。他想起自己开面馆的第一年,生意不好,每天都赔本,他都想放弃了,是母亲打电话来,跟他说“做事儿不能半途而废,慢慢来,总会好的”。后来他调整了口味,多做了几种家常面,老顾客慢慢多了起来,生意才好了。那时候他就想,等以后不忙了,就多陪陪母亲,可这“以后”总也等不到,每天都是面馆的事儿,家里的事儿,不知不觉母亲就老了。
半夜的时候,母亲醒了,说口渴,老周赶紧倒了杯温水,用勺子一点点喂她。“周啊,你累不累?要不你躺会儿?”母亲看着他,眼神里满是心疼。老周摇摇头,“不累,妈,您再睡会儿,明天还要做手术呢。”母亲点点头,闭上眼睛,很快又睡着了。老周却没了睡意,他掏出手机,翻着相册里的照片,有母亲和周萌的合影,有他和秀兰在面馆门口的照片,还有张大爷和老顾客们的合影。这些照片里的人,这些平常的日子,就像电影一样在他脑子里过,他突然想起以前听人说的一句话:“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在现场直播。”以前他没太在意,现在觉得这话太对了——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就像今天早上他还在面馆煮面,中午就跑到了县医院,就像母亲前几天还好好的,突然就摔了。
第二天早上,秀兰来了,还带来了熬好的小米粥。“我跟小王交代好了,面馆这几天就先卖些简单的面,等咱们回去再说。”秀兰把粥递给老周,“你昨天肯定没吃好,快喝点。”老周接过粥,喝了一口,温热的粥滑进胃里,舒服多了。这时候,医生过来了,说手术安排在上午十点,让他们做好准备。老周和秀兰一起把母亲推到手术室门口,母亲紧紧抓着老周的手,“周啊,我不怕,就是怕耽误你事儿。”老周眼眶红了,“妈,您别想这些,好好做手术,等您好了,我接您去城里住,天天给您做您爱吃的红烧肉。”
手术室的灯亮起来,老周和秀兰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心里都揪着。秀兰握着老周的手,“别担心,妈身体好,肯定能挺过去的。”老周点点头,却还是忍不住想,万一手术出点意外怎么办?他不敢往下想,只能一遍遍告诉自己,会好的,会好的。时间过得很慢,每一分钟都像一个小时那么长。中间医生出来过一次,说手术很顺利,老周悬着的心才稍微放了点。
直到下午一点多,手术室的灯才灭了,母亲被推了出来,还在昏迷中。医生说手术很成功,接下来就是术后恢复了。老周和秀兰跟着护士把母亲推回病房,看着母亲身上插着的管子,心里既心疼又庆幸。接下来的几天,老周和秀兰轮流照顾母亲,喂饭、擦身、帮母亲翻身,虽然累,但看着母亲一天天好起来,心里也踏实。周萌周末也回来了,一进病房就扑到床边,“奶奶,您怎么样了?”母亲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好着呢,萌萌都长这么高了。”
母亲出院那天,堂弟也来了,帮着把母亲送上车。老周开车,秀兰坐在副驾驶,母亲和周萌坐在后座。车子开在回家的路上,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暖暖的。母亲看着外面的景色,说:“还是城里好,热闹。”周萌笑着说:“奶奶,以后您就住这儿,我天天陪您说话。”老周从后视镜里看着母亲的笑脸,心里觉得特别满足。
回到家,老周先把母亲安置在卧室里,秀兰去做饭,周萌陪着母亲说话。老周想着去面馆看看,毕竟好几天没去了,不知道小王把面馆打理得怎么样。走到面馆门口,就看见张大爷坐在门口的椅子上,旁边还有几个老顾客。“老周,你可回来了!”张大爷看见他,赶紧站起来,“这几天小王煮的面也好吃,就是没你煮的那个味儿。”老周笑了,“让您惦记了,我妈没事了,今天刚出院。”“没事就好,没事就好。”张大爷连连点头。
走进面馆,小王正在煮面,看见老周就说:“周叔,您回来了,这几天生意还行,就是好多老顾客都问您啥时候回来。”老周拍了拍小王的肩膀,“辛苦你了,今天我来煮吧。”他走到灶台前,拿起勺子,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水开了,前,张大爷尝了一口,点点头,“对,就是这个味儿!”
晚上,一家人坐在家里吃饭,桌上有红烧肉、炒青菜,还有母亲爱吃的豆腐。母亲吃了两块红烧肉,说:“还是秀兰做的好吃。”秀兰笑着说:“您爱吃,我天天给您做。”周萌给母亲夹了块豆腐,“奶奶,您多吃点,补补身体。”老周看着眼前的一家人,心里暖暖的。他想起这几天的事儿,从母亲摔伤到手术,再到出院,虽然慌乱,虽然累,但一家人在一起,再难的事儿也扛过来了。
夜深了,母亲和周萌都睡了,老周和秀兰坐在客厅里,喝着茶。“这几天可把你累坏了。”秀兰说。老周摇摇头,“不累,妈没事就好。”他看着窗外的路灯,灯光昏黄,却很温暖。“以前总觉得日子就该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现在才知道,哪有什么按部就班啊,说不定哪天就出点事儿,就像你说的,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秀兰点点头,“可不是嘛,不过只要咱们一家人在一起,啥事儿都不怕。”
老周笑了,他想起明天早上还要去菜市场买菜,还要给老顾客煮面,还要陪母亲说话,这些平常的小事,凑在一起,就是他的生活。虽然没有彩排,虽然会有意外,但只要认真过好每一天,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把身边的人照顾好,这直播就不算白播。
第二天早上,老周还是四点五十醒的,他摸黑穿上工装,厨房里的灯又亮了起来。烧水壶滋滋响,米粒在水里沙沙转,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却又不一样——母亲在卧室里睡着,秀兰在旁边打哈欠,窗外的天慢慢亮起来,新的一天,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