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没参加高考怎么了?我保送的 > 第720章 平凡而真实

第720章 平凡而真实(1/2)

目录

一些自媒体为了流量,开始编造诸如“陆时羡的养生秘诀”、“陆院士青睐的十大书籍”等毫无根据的“小作文”,消耗着他的公众形象。甚至有一些远房亲戚和八竿子打不着的“故人”也开始冒出来,试图通过各种关系联系上他,让他不胜其扰。

现在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聚焦在‘能不能得奖’上,却很少有人真正关心‘枢纽蛋白’下一步该如何深化,它面临的理论瓶颈在哪里。”

然而,就在陆时羡为这过于汹涌的关注度感到烦恼时,这股巨大的民意的力量,却在他未曾预料到的另一个维度,产生了极其正面而强大的推动作用。

那便是他构想已久,但推进缓慢的“国家生命设计大科学装置集群”计划。

这个计划堪称陆时羡科学野心的终极体现。

它旨在联合全国顶尖科研力量,建设一个由“超高通量生命工厂”、“全景式细胞动态观测中心”、“生物分子智能设计平台”和“全球生命信息超算枢纽”四大装置组成的、相互协同的巨型科研基础设施。

其目标是通过工程化的手段,实现从分子、细胞到乃至简单人工生命系统的理性设计与构建。

这是一个规模远超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投资以百亿计、耗时可能长达十数年的宏大工程。

在以往,这样的计划虽然前景诱人,但在现实中必然面临重重阻力。

天文数字的预算审批、复杂的部门协调、漫长的论证周期,以及来自不同学术流派和利益集团的质疑。

但今时不同往日。

首先,民意成为了最强大的“推进剂”。

网络上对于陆时羡“二次诺奖”的期盼,无形中转化为对他个人判断力和远见的极高信任。

当“陆时羡院士力推的生命设计装置集群”这一概念通过媒体被公众所知时,舆论普遍抱持着“陆神看准的,一定没错”、“举全国之力支持,必须拿下”的态度。

这种强大的民意基础,使得任何公开的、基于部门或个人利益的反对声音,都不得不掂量其可能引发的舆论反噬。

其次,高层决策的阻力显着减小。

在计划提交到国家最高科技决策委员会进行审议的关键阶段,一位领导在内部讨论时直言不讳:“现在全国老百姓都眼巴巴等着陆时羡再拿一个诺奖,证明我们华国科学的全面崛起。”

他所提出的这个大科学装置,正是确保我们能在未来生命科学领域保持领先、不断产出诺奖级成果的战略基石。在这个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全力支持?”

另一份内部简报则写得更为透彻:“支持陆时羡,就是支持华国生命科学的未来。支持这个大科学装置,就是抓住了一次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历史性机遇。”

“其正制意义和科学意义同等重大。”

于是,原本可能需要数年才能走完的立项前期流程,在一种“特事特办”的氛围下被极大地加快了。

发改委、财政部们、科技部们等关键部门的协调会一个接一个地召开,许多过去纠缠不清的细节问题,在“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的大原则下被迅速解决或搁置争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