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一个时代的终结(1/2)
“可以。”陆时羡点头:“但我们选择的燕北科学城址,地质结构稳定,能源供应充足,且能与周边已有的同步辐射光源、蛋白质科学设施形成集群效应。”
“短期看投入巨大,但长期看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这是详细的区位优势分析和全生命周期成本评估。”
他不仅讲清了“为什么要花”,更讲透了“为什么这样花最值”。
他的自信与专业,逐渐打消了对方的疑虑。
第三站则是去科技部开展一个协同创新平台的协调会。
大科学装置非一己之力能建成,需要汇聚全国顶尖智慧。
科技部的会议室内,聚集了来自燕大、水木、华科院等十余家顶尖机构的代表。
如何协调这些“神仙单位”,避免内耗,形成合力,是巨大挑战。
陆时羡抛出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揭榜挂帅”与“共同基金”相结合的方案。
“核心关键技术,我们采用‘揭榜挂帅’,谁有能力谁牵头。围绕装置产生的共性科学问题,设立‘共同基金’,向所有参与单位开放申请。繁缕研究院负责提供平台、标准和数据支持,不独占成果,但要确保研究方向的聚焦和数据的互通。”
这个方案既保证了效率,又体现了公平,更彰显了格局。
再加上科技部有黎平安这个老熟人在,很快赢得了各方的认同。
第四站则是去燕北科学城址去进行实地勘察。
寒风中。
陆时羡站在一片开阔的、尚未完全平整的土地上,图纸上的线条与眼前的现实在此重叠。
他蹲下身,抓起一把略显冻硬的泥土,仔细看了看。
“地基处理要考虑到未来精密仪器的微振动控制要求。”他对身旁的工程设计团队说:“这里的土层条件,可能需要更深的桩基。”
他的专业细致,让随行的几位工程院院士都暗自点头。
这位科学家,对工程的细节竟也如此了然于胸。
连续的高强度会议和勘察,陆时羡却不见疲态,反而眼神愈发明亮。
他就像一位高超的棋手,在燕京这个巨大的棋盘上,从容落子,将政策、资金、人才、技术这些复杂的要素,一步步整合进他构想的宏伟蓝图之中。
夜晚,独自下榻在宾馆,他才会打开笔记本电脑,审阅繁缕研究院传来的最新实验数据。
科学的终极梦想与现实的推进工作,在他身上并行不悖,相互滋养。
当他在燕京的第一轮密集推进结束时,准备短暂返回南江时。
王司长前来送行,语气充满了敬佩:
“陆院士,说句实在话,我参与过不少大科学工程,但像您这样,既能把握宏观战略,又能钻透技术细节,还能协调各方关系的总师,真是凤毛麟角。”
“这个项目有您掌舵,我们心里也算是有个底,能向上面交差了。”
陆时谦和地与他握手道别:“哪里,我也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已,主要还是大家配合的好。”
......
初春的南江,空气中还带着几分料峭,但繁缕研究院内的大厅已是一片暖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