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特聘技术员(2/2)
必须让我们自己的人也能顶上去,而且得让他们愿意去教,教得好。”
尹祥平:“那你打算怎么弄这个合同?”
王建安放下碗:“我想好了,凡是我们合作社的人,经过考核,合格了就能成为棚鲜生的特聘技术员。
由公司出面,派他们去给那些签了供货协议的合作村社做技术指导和培训。
公司根据指导的时长和效果,给他们发工资和奖金。
这样,他们教得用心,自己多了份收入,我们公司的技术标准也能统一输出,还能牢牢绑定下游的货源。”
王太平眼睛一亮:“这个办法好,既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又能把技术扩散出去,还保证了菜的来源,好久开会说这个事?”
“就这两天,等我先把合同草案拟出来。”王建安说着,几口吃完了饭,就钻进了里屋,拿出纸笔开始写写画画。
第二天下午,王建安把拟好的《棚鲜生公司特聘技术员合作协议》草案拿给张泽安和张春城看。
两人仔细看了一遍,都觉得这办法好。
“这样一来,大家教人也有劲头了,不然光让义务帮忙,一次两次还行,久了谁也没那个闲工夫。”张春城抽着烟说道。
“就是,”张泽安接口道,“这合同我看行,什么时候开会?”
王建安:“明天晚上吧,泽安舅舅,麻烦你通知一下合作社的社员。”
事情定下,王建安又去猪场转了一圈。
养猪场扩建的新猪圈已经初具雏形,几十个工人正在忙碌。
张春城正指挥着人安装食槽和水管,见到王建安,跑过来汇报进度。
“建安,按这个速度,再有个十来天,新猪圈就能投入使用,就是这新进的猪崽,价格又涨了点。”
之前合作社购买的母猪已经快要生产了,不过那是按照15户人规划的,现在又扩大了规模,得去农村买猪仔。
这次王建安让他们购买了一些外三元的猪仔。
主要是现在市场上对于外三元和内三元的肥猪还没有露出偏爱属性。
外三元的速生和大重量优势还无法发挥。
反而可能因为重量过大导致降价。
“该买还得买,”王建安说,“眼光放长远点。饲料供应没问题吧?”
“没问题,甜城一厂那边按月送货,结算也顺畅。”
王建安看着规模越来越大的养猪场,心里盘算着。
光是卖生猪,利润有限,而且受市场波动影响大。
是不是可以考虑自己搞个小型饲料加工?
或者尝试搞点香肠、腊肉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不过这得去到县城里去才行,只有县城才不会断电。
但还没找到好的人选,王建安他自己得留在李家沟弄大棚,没法去搞肥猪的附加产业链。
晚上,王建安在灯下完善着技术员合同的细节,包括考核标准、薪酬等级、责任义务等。
尹祥平在一旁哄睡了王刚,轻声问:“弄这个合同,会不会有人觉得你是想用钱把大家捆住?”
王建安笑了笑:“这怎么能算捆他们呢,这是明码标价,互利互惠。
愿意干就签,不愿意也不强求。
有了这份收入,家里能宽裕不少,谁会跟钱过不去?
再说了,教别人技术,自己也能加深理解,是好事。”
尹祥平想想也是,便不再多说,只是提醒他别熬太晚。
第二天晚上,合作社的社员大会在王建安家老屋的院坝里召开。
几乎家家户户都来了人,院子里坐得满满当当。
王建安先把技术员合作的想法和合同的主要内容详细说了一遍。
果然,如同尹祥平所料,
有人兴奋,觉得这是好事,多了一份稳定收入。
也有人迟疑,担心耽误自家地里的活。
还有人小声嘀咕,觉得王建安是想用钱使唤人。
王建安耐心地等大家议论得差不多了,才开口:“这个事情,不强求,完全自愿。觉得划算、有能力、也愿意出去教别人的,就签。
觉得耽误事或者没把握教好的,就不签,照样种好自家大棚,不影响。”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但是我说句实在话,这是个机会。
我们棚鲜生以后肯定会越做越大,需要的技术员也会越来越多。
现在第一批签的,就是元老,以后待遇、机会肯定都不一样。
而且,出去教别人,对自己也是个锻炼,见识多了,思路就开了,没准还能学到别人的好经验回来。”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
张春城第一个站出来:“我签!建安说得对,这是好事,又能赚钱又能长本事,怕啥子嘛?”
有了带头的,原本犹豫的人也纷纷心动起来。
特别是那些家里劳力多的人家,更是踊跃报名。
最终,有超过二十户人家当场表示愿意签订协议。
王建安让张泽安做了登记,约定好过两天统一签订正式合同,并进行第一次集中培训,统一技术标准和指导方法。
会议散去,王建安看着星光下村民们离去的身影,长长舒了口气。
又一件大事,落了地。
接下来的日子,李家沟仿佛一架开足马力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
新建猪圈、采摘黄瓜和番茄、母猪产猪仔……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不久王建安便亲自去河对面赵队长他们村看了地,做了规划。
又抽空去镇子湾指导了尹祥平娘家那边大棚的管理。
棚鲜生公司第一批特聘技术员也完成了培训,开始陆续派往各个合作村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