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营销(2/2)
“农科院的专家?”人群一阵骚动。
在这个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的年代,“省农科院技术员”这个身份在老百姓心中还是很有分量的。
“怪不得能种出反季菜,原来有专家指导……”
“农科院的人都说了没事,那应该就没事了吧?”
“我就说嘛,建安这孩子一直实在,不会骗人……”
“专家都吃了,那肯定没问题了!”
小刘技术员的出现和他的身份背书,加上王建安、尹志以及陈阿姨等人持续不断的试吃,像一阵风,逐渐吹散了人们心中的疑虑。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鼓起勇气上前尝试,尝过之后发现味道确实没差,甚至因为弯瓜通常更老成一些,甜度可能还高点,口感更沙一些。
“给我来两斤这个弯瓜!便宜这么多,味道一样,划算!”
“我也要点,回去凉拌试试!看起来丑,吃起来香嘛!”
“就是,过日子还是要讲实惠!”
接下来的几天,试吃活动继续。
王建安还让尹志把小黑板写得更加醒目:“弯瓜≠农药瓜!省农科院技术支持!放心食用!”。
弯瓜的销量虽然比不上直瓜,但逐渐有了起色,从几乎无人问津到每天也能卖出大半,损耗大大减少。
尹彬在批发市场那边,也采取了类似策略,
给相熟的批发商送去一些弯瓜样品让他们试吃、试卖,并着重强调这是“省农科院新技术产物,安全有保障”。
慢慢地,也开始有批发商愿意少量进货,尝试着推开市场。
虽然过程曲折,起步艰难,价格也卖不上去,但凭借着农科院技术的权威背书。
他们终于一步步地让市场开始接受并相信,这些长得丑的畸形瓜,真的不是农药打多了,只是换了种授粉方式,可以放心吃。
初步解决完抚琴菜市的零售问题,王建安终于有时间去看看王小英新开的棚鲜生零售店。
这个店开在蓉城东南边的一个高档小区附近,离抚琴菜市场有二三十里路。
店门口挂着“棚鲜生”三个大字的招牌,红底金字,看着挺气派。
玻璃门擦得锃亮,透过玻璃能看见里面整齐的货架。
王建安推门进去,王小英正站在收银台后面算账,眉头皱得紧紧的。
听见门响,她抬起头,见是王建安和尹彬,脸上立刻露出笑容:“二哥,尹三哥,你们咋来了?”
“来看看你这新店搞得咋样。”王建安说着,打量起店内的陈设。
店不算大,约莫四十来个平方,靠墙摆着几排开放式货架,上面整齐地码放着各种蔬菜。
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
都是挑出来的上等货,个个品相端正。
店中央还有两个立式冷藏柜,里面放着一些菌类和嫩叶菜。
整个店面干净明亮,比抚琴菜市场的环境不知好了多少倍,完全配得上“高档”二字。
这是王建安第一次来参观这个店铺,王建安只是说了大概的装修方案,菜品的摆放方法。
之前都是尹彬帮着王小英在装修,现在看来都是按照王建安的安排来的。
王建安直接问道:“生意怎么样?”
王小英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垮了,叹了口气:“一天卖不了几个钱。
这边人流量本来就不如老城区,而且这小区住的都是有钱人。
他们宁愿多走几步路去大商场买东西,觉得那里更靠谱。”
王建安在店里转了一圈,发现几个问题:
一是菜品太单一,只有蔬菜,没有肉禽蛋奶,也没有水果。
另一个就是价格标得比抚琴菜市场高了将近一半,虽然品质好,但没体现出差别来。
王建安指着标价牌说道:“你这菜价定得有点高啊。”
王建安的预想是比抚琴的菜高个2、3成就可以了。
不过他没时间来主理,对于房租水电这些的开销不知道是多少。
所以就让王小英根据情况自己定价。
王小英解释道:“二哥,这店租金比抚琴那边贵了三倍不止,水电费也高,还有这装修,成本摆在那儿呢。不卖这个价,连本都保不住。”
王建安点点头表示理解:“光靠高价不行,你得让人明白为啥值这个价。
你看你这黄瓜,和菜市场的放一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哪个好,但你现在连让人进店的机会都不多。”
尹彬插话道:“小英,你这店里咋连块介绍牌子都没有?得告诉顾客这些菜都是咋种出来的,为啥比别处好。”
王小英一愣:“这还要写出来?买菜的不都看菜本身吗?”
王建安说道:“这边住的都是文化人,讲究。
你得告诉他们,咱们的菜是无公害种植,用的什么肥,怎么防虫,什么时候摘的,运输过程怎么保鲜……
这些他们都爱听。”
说着他走到冷藏柜前,摸了摸玻璃:“还有,你这柜子空了一半,可以进点水果,高档小区的人就爱吃水果。”
王小英为难地说:“水果进价高,损耗大,我不敢随便进。
而且我们也没有稳定货源,今天有明天没有的,顾客会抱怨。”
王建安思考了一会,说:“这样,先帮你把宣传搞起来,我们印点宣传单。”
说着王建安从收银台拿了纸笔,边写边说:“上面要突出几点:
一是我们的菜是无公害种植,品质有保障。
二是新鲜直达,从地里到店里不超过十二小时。
三是可以电话订购,免费送货上门。”
“送货上门?”王小英惊讶地问,“那得多大人力啊?我这儿就两个人轮班,忙不过来。”
王建安笑道:“再雇一个专门送货的,这小区都是楼房,住得集中,送起来不费事。
关键是方便那些不愿意下楼的,没时间来买菜的有钱人。”
等二天生意好起来了还可以搞个会员制,比如一次充值一百元,打九五折,充二百打九折……
这样也能锁住一批老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