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内厝澳码头,消失不见的声振现象(2/2)
前两个码头都是对游客开放的,只有钢琴码头白天不对游客开放,不过下午6点后可以从钢琴码头直接坐到对面的轮渡码头,几分钟就可以到。
下了轮渡码头,走几分钟可直达中山路步行街,对游客很友好。
因为在二层甲板的原因,所以陈默姜未晞都是最晚下船的。
从码头出来,游客并不算多,这里相比三丘田码头还是较为冷清。
可能是小岛的原因,道路并不宽敞,加上岛上禁车,只是走路的话不影响。
街道两侧都是两三层楼的矮房子,临街的一楼基本都是商铺,偶尔会出现小卖部,文创店不少,陈默有点惊奇。
“鼓浪屿不是热度很高的景点吗?为什么有这么多商铺关着门?”
不是夸张,差不多10家商铺里有三四家都关着卷帘门,有些门上还挂着店铺转让的纸张。
“现在的鼓浪屿已经不是十年前的鼓浪屿了,”姜未晞摇摇头,唏嘘道:“那时候到了节假日,鼓浪屿人挤人,店铺林立,一片繁荣景象,如今就跟中山路一样落寞了。”
“这条街算好的了,毕竟是码头出来的地方,岛上有些街道每10家店铺最多开着2家,游客少了,店铺也少了。”
陈默也不知道这是好还是不好,这或许就是时代的变革。
没有哪座城市可以保证自己会一直有旅游热度,他更是清楚未来十年内旅游市场会萧条到如何一个程度。
他琢磨了下,好奇问道:“店铺关了,那这些老板都跑哪去了?”
“商人逐利呀,”姜未晞秀眉微皱,无奈道:“一处不通,自然换另一处。现在隔壁的刺桐城了,刺桐西街最几年很火,貌似商业化也是一年比一年严重,挺多当地的市民都在吐槽西街没有原来的味道了。”
商业化和原生态是矛盾的,想要保持原生态景区就发展不起来,想要景区发展起来就避免不了商业化的日渐严重。
鼓浪屿过去的繁荣与此刻的衰败,正在全国每个城市上演。
从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每个景区想要做到的目标。
聊天的同时,两人也走到第一个停留的地方。
鼓浪石。
鼓浪石位于美华沙滩,是鼓浪屿标志性的景观之一,作为一块巨岩能有如此地位源自它独特的海蚀地貌和历史传说。
两人穿着鞋子漫步在沙滩上,直到来到鼓浪石旁,因为有围栏,所以陈默也只能靠着打量里面。
姜未晞在旁边科普道:“鼓浪屿因鼓浪石而得名,可以说是鼓浪屿之魂,它的中间有一个由海浪冲蚀形成的大岩洞。据说每当潮涨潮落时,海浪冲击过来会形成声振现象。”
陈默讶然道:“这么神奇,真的假的?”
“应该是真的吧,鼓浪屿实际上我就来过两三次,都是大学时期跟舍友、同学来的。”
姜未晞陷入一阵思考,回忆前些天查阅的资料,缓缓道:“我记得有份采访里好像有原住民说以前是可以的,但近几十年来好像潮水涨不上来了,所以听不到神奇的声振现象了。”
“可惜了。”
两人围着巨岩转了圈,感觉还是海边更有意思,遂沿着海边往前走去。
可惜两人没带拖鞋,不然可以在沙滩踏水玩耍。
倒是周围挺多带娃的家庭和小情侣,有聊天的,有玩沙子的,也有踩水嬉笑的。
见姜未晞眼神一直落在踩水的女生身上,羡慕之情陈默一眼就看出来了。
毕竟是女孩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