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稳定虫洞成功,准备再次启航(1/2)
“盘古”号舰桥,主屏幕上被分割成数十个窗口,每一个窗口都跳动着复杂的数据流、三维结构图或实时的工程现场画面。
石毅站在中央指挥台前,目光锐利如鹰。
他刚刚批准了第三批勘探队对C区进行地质钻探的申请,旁边全息投影上,李明博首长正在与刚刚抵达不久的后勤统筹官激烈讨论着物资配给优先级。
“……工业预制件的投放必须优先于生活舱的扩建。没有足够的工程机械,我们连平整地基都困难!”后勤官指着清单,语气急切。
“但人员正在不断增加,‘盘古’号的居住压力已经接近红线,我们必须保证基本生存空间。”李明博据理力争。
“好了!”石毅打断他们,手指在虚拟界面上快速划动,做出决断。
“工业模块优先。生活问题,暂时采用轮班共享舱位和启用应急扩展舱来解决。告诉同志们,艰苦是暂时的,我们必须抢时间。”
他的命令被迅速执行。所有人都明白,他们是在与未知的风险赛跑,每提前一天建成初步基地,就能早一天获得立足点,减少对“盘古”号这艘母舰的依赖,也能更有效地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危机。
来自“北辰”的支援,如同涓涓细流,正逐渐汇成一条支撑远征命脉的河流。
每隔几天,就会有新的跃迁信号出现在警戒雷达上。带来的不仅是人和设备,更是宝贵的希望和持续增强的实力。
一批批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走出运输船,几乎来不及休整,就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理论物理团队在李维教授的带领下,在“盘古”号最大的实验室里建立了一个复杂的空间场模拟器,日夜不停地演算着虫洞稳定模型。
工程团队则直接在机库区划出了一片“建造场”,利用运来的特种材料,开始尝试制造稳定器的关键部件原型。
勘探队伍的力量也得到了极大增强。更多性能优异的科考艇和经过特殊改装、具备短途大气层穿梭能力的工程勘察车被组装起来。
王海和他的驾驶员同事们变得更加忙碌,他们穿梭于星舰、小行星带、比邻星b轨道和C区地表之间。
对C区的勘探进入了精细化阶段。数台大型钻探设备被运送到预定地点,沉重的钻头轰鸣着,深入红色星球的地壳,提取着不同深度的岩芯样本。
地质学家张薇和她的团队在现场建立了临时分析帐篷,对送来的样本进行快速检测。
“好消息!”张薇的声音透过加密通讯频道传回“盘古”号,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C区地下三百米处,确认存在大量水冰!纯度很高!
初步估算储量足够支撑一个万人级基地长期用水,并且可以分解制取氧气和氢燃料。”
舰桥上响起一阵轻微的欢呼声。水,意味着生命维持和能源,这是建立永久性基地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石毅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舒缓。
“立刻标记最佳开采点,设计水冰提取和净化方案。”他指示道,“下一步,重点勘探附近是否存在易于开采的金属矿藏和稀有资源。”
与此同时,对那片小行星带的扫描也取得了进展。
一支勘探小队发现了一条富含铁、镍、钴以及多种稀有金属的小行星矿脉,其开采难度远低于从比邻星b重力井中挖掘。
几艘经过改装、加装了粗炼模块和小型牵引装置的工程船被派了过去,开始尝试进行零重力环境下的矿物采集和初步提炼实验。
虽然效率远不如行星表面的成熟矿业,但这意味着他们开始具备一定的就地资源补充能力,减少了对蓝星补给的长距离依赖。
然而,进展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一次对比邻星b极地区域的勘探中,两辆深入巨大裂隙进行地质采样的勘察车,突然遭遇了剧烈的甲烷-氮冰崩塌。
崩落的冰块和岩石瞬间堵塞了撤退路线,一辆勘察车被一块巨大的冰岩击中,侧翻在地,舱体变形,通讯也受到强烈干扰。
“盘古号,我们是极地勘探队!我们遭遇崩塌!重复,遭遇崩塌!‘开拓者四号’被埋,需要紧急救援!”另一辆幸存的勘察车驾驶员的声音充满了惊恐和焦急,信号断断续续。
舰桥上的气氛瞬间凝固。
“立刻启动应急预案!”石毅的声音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但语速极快,“调动最近的空天战机中队前往掩护,派出工程救援艇,携带重型挖掘和破拆设备,医疗队随时准备救援。”
李明博首长立刻接替指挥,具体部署救援力量。
三架武装空天战机率先从“盘古”号弹射而出,高速驶向事故地点,进行空中警戒和扫描,防止次生灾害。
紧接着,一艘装备着大型机械臂和切割设备的工程救援艇,在两艘科考艇的伴随下,也驶离母舰。
极地环境恶劣,低温强风,崩塌区域极不稳定。救援人员冒着风险,操作机械臂一点点清理埋压的冰石,再用精准的切割设备切开变形的车体。
经过数小时的不懈努力,终于将被困的两名乘员成功救出,其中一人伤势较重,但经过随船医疗官的紧急处理,生命体征稳定了下来。
这次事故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这片星域美丽却致命,即使是看似平静的无人星球,也隐藏着无数的危险。
但探索的脚步并未停止。就在救援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李维教授的团队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
他们发现,那块奇异陨石所发出的超光速信号,其调制模式虽然无法破译,但其基础载波的某种谐振频率,竟然与“盘古”号空间跃迁引擎启动时产生的某种高维空间涟漪,存在着极其微弱的谐波关联。
“这绝非巧合!”李维教授激动地向石毅汇报,眼睛里闪烁着发现真理的光芒。
“虽然我们还不能理解信号的含义,但这种谐波关联表明,这块陨石的核心,其能量运作方式或者说其技术根源,与我们的空间翘曲技术,可能共享着某种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它就像……一个示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他们立刻调整了研究重点,集中分析这种谐波模式。
基于这一发现,团队对虫洞稳定器的能量场振荡器设计进行了大幅修改。
新的模拟计算结果令人振奋。能量需求预计降低了百分之七,主要奇异物质的理论消耗量也下降了近百分之五,并且场稳定性预期提高了整整一个等级。
“太好了!”石毅用力地一拍控制台,“立刻将新方案和数据打包,通过下一班返回的战机送回‘北辰’,让他们按照新方案调整生产。”
随着理论模型的优化和实地勘探数据的不断丰富,虫洞稳定器的建设计划,从一个大胆的幻想,正逐渐变得清晰和具体起来。
在“盘古”号舰体外部,一个巨大的新型舱段已经开始焊接框架。
这是未来稳定器的控制舱和能量中继站的第一期工程。
从“北辰”运来的特种超导材料和高能量电容单元被工程人员穿着宇航服,小心翼翼地安装到位。
在C区预定地点,自动化工程机械已经在远程操控下,开始进行地基的初步平整和加固作业。
巨大的钢桩被砸入红色的岩土中,勾勒出未来主基地和能源中心的轮廓。
一条跨越四点二二光年的脆弱却坚韧的供应链已经初步形成。蓝星的工业力量正通过一架架勇敢穿梭的飞船,将文明的种子源源不断地播撒到这片遥远的星域。
石毅偶尔会走到观测窗前,望着远方那颗静静悬浮,内部蕴藏着谜团的陨石,以及脚下红褐色星球。
道路依然漫长,挑战依然艰巨。但他们不再是最初那艘孤独的探索船。他们是一个前哨,一个支点,正凝聚着两个世界的智慧和力量,试图撬开通往群星的大门。
下一次超空间跃迁的波动再次被探测器捕捉到。这一次,来的不再是小型战机或运输船。信号强度显示,这是一个大家伙。
“报告,检测到高强度跃迁信号,特征码识别……是‘北辰’基地的‘凤凰’号重型工程舰,它提前完工了!”雷达员的声音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喜。
所有人都抬起头,看向主屏幕。只见比邻星暗淡的光线下,一艘体型堪比“盘古”号三分之一、线条粗犷、布满各种外挂工程模块和建造臂的巨舰,正缓缓从跃迁通道中驶出,其庞大的身躯带来一种令人安心的压迫感。
“凤凰号呼叫盘古号,石毅总师,我们带来了三套大型预合成基地模块、一座移动式聚变反应堆,还有一整支工程兵部队。请指示泊位。”通讯频道里传来一个洪亮而干练的声音。
石毅深吸一口气,嘴角上扬,露出一个真正轻松的笑容。
“欢迎到来,‘凤凰’号。你们的泊位已经准备好了。从现在开始,比邻星基地建设,进入快车道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