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沧州豪强,郑启州(1/2)
第227章沧州豪强,郑启州
杏楼。
眾所周知。
八爷等宗室勛贵,素来喜欢在杏楼吃茶喝酒。
而对於下边的人而言,自然喜欢所谓的“上行下效”。
尤其是董玉等自翊投靠在八爷魔下的读书人,眼见八爷喜欢来杏楼,自来每每多在杏楼流连。
就算是杏楼中寻常的一壶龙井茶,要靡费一两银钱,往来门客书生,依旧是络绎不绝。
正当放榜结果还未出来前,此时天日放晴,杏楼外的河面水光激灩,董玉等一眾书生正在杏楼中设宴,吃茶喝酒。
眼看这帮书生,秋闈考试过后,一派欣喜之色。
董玉冷眼旁观一眾人等放浪形骸之色,他手指摩挚著白瓷茶碗的表面,不动声色地挪开眼,心中微微冷一声。
蠢货。
儒家所谓,和光同尘。
若非为了掩盖自己身上过於人的傲气,遵从父亲所说的中庸之道,也为了维持自己表面上的谦逊有礼,董玉怎会同这帮蠢货在酒楼中荒废时光
若说其中都是一帮酒囊饭袋之徒,倒也不至於,可就董玉看来,此次秋闈科举中,除却极少数的那么一撮其余,不过都是尔尔。
尤其人群中,那些结局未定,如今就差喜形於色、眉飞色舞之人—
董玉牵动了一下唇角,眼中掠过一抹讥嘲,再度抬眼,见旁边有所谓的同窗前来交谈,於是脸上便又露出平日里那谦逊温和之態:
“金兄,此次秋闹,观金兄之面色,似乎早已满志既如此,那我就祝金兄金榜题名,得偿所愿了哈哈.”
一时之间,场面热络,笑语晏晏。
也正是此时。
场中一隅。
同样也是本次京城秋闈的书生。
只是和人群中心的书生不同,那帮书生,要么似是董玉一般,出自京城权贵,就算不是勛贵子弟,也至少都是权贵后代。
再差一档次,也是京官出身,家中乃是书香门第,出自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
偏生这边坐著,闷声不,瞧著似乎是在喝闷酒的书生,则是少数派,这帮人放不也算是个体面人家,但是如今进了京城。
京城之大,却不是一个乡绅可以囊括的。
对於董玉等人而言,曾经要让一方父母官都露个笑脸的普通乡绅,不过是一只手便可以碾死的蚂蚁。
他们此番进京赶考,不少年纪轻轻的书生,入了神京,见多了其中的繁华,再对照那帮高门子弟,心中不平之气,好似烈火烹油,在心中煎熬。
要说其中,无疑以一名河间府沧州內考生一一郑启州为最。
郑启州,出自沧州豪强地主郑家,因为近漕运枢纽,兼营盐业、漕运、当铺等,其中长湖盐场赫然就在其下。
其家族占田三千余亩,地租两千石粮食,年入上千两,即便是在沧州,也是赫赫有名的一方大族地主豪强。
郑启州作为郑家嫡长子,自幼听从家中长辈规训劝导,认为他乃是振兴家族兴旺昌隆之枢纽。
秉承家族长辈厚望,他自幼千娇万宠,幸得天赋不错,再加上家学蔚然成风,加之性格聪颖好学,读书不错,年纪轻轻,便能入京赶考。
若是此番中举,便能有举人功名,將来金榜题名,甚至被榜下捉婿,也並非不可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