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群匪失斗志(2/2)
山寨里的贼人听说张宁已经被杀,本来就有些不知所措。再加上官兵承诺只要现在投降,便可以留他们一命,让这些贼人更是没了死战的意志。
一个小胡子男子事后诸葛亮地埋怨了一句:“我就觉得城里没信传出来,肯定是洞口被赵寒发现了。大当家的还觉得是因为宴会没问题,这下出事了吧?”
另一个灰衣男子语出嘲讽道:“你觉得有问题,之前怎么不说?还不是因为你根本拿不准!”
不乐意被嘲讽,小胡子男子顶了回去:“他都已经做主了,我说了又有什么用?”
张宁一向相信自己的判断,他既然决定要去赴宴,其他人再多说些什么,反而会惹他不高兴。
一个白衣男子叹了口气:“我当时也觉得不对劲,要是洞口没被发现,内应肯定会有反应啊。哪怕是挑拨一下,怎么会没有信件传过来?”
然后他也被灰衣男子嘲讽了:“如果是内应知道挑拨离间,反而说明宴会是真的,就故意不传信件,骗我们想东想西,不敢赴宴。这又有什么不可能的?”
听起来那个神秘的内应确实有这样的智谋。白衣男子被噎了一下,也很不高兴:“就你聪明,那当家的还不是被杀了?”
几个只有多疑之心却没有明辨之智的主事之人,十分嫌弃地互相看了一眼,又不得不继续留在这里商讨接下来的去路。
小胡子男子愁容满面地开口:“看来赵寒比当家的还要狡诈,我们哪里会是他的对手?”而且行动得也太快了,他都没来得及卷点金银逃跑,就被包围在了寨子里。
白衣男子紧跟着接话:“唯独灰衣男子嘴角挂着显而易见的嘲讽,坐视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叹气不止。
正当他们带有明显倾向性地商议着应对之策时,包围圈外面的人也正在商议要事。
纵然一点也不相信张宁临死前的说辞,周衙役还是将隐隐听到的那句遗言禀告给了赵寒。
郭攸没有急着辩解,只是看向了认真倾听的赵寒。
赵寒同样没有相信:“不过是他临死前的刻意攀咬罢了。”为了让郭攸陷于被怀疑责难的困境之中,以此来报复郭攸出手杀了他。
面对赵寒毫不犹豫的信任,郭攸不由有些动容:“能结识赵兄,是我平生一大幸事。”
两人之间的信任和友谊让一旁的周衙役也微微动容。这就是真正的君子之交了,他在心中这么想道。
而倚靠在一棵大树上的王柔却不是这么想的。她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黄舒对字迹主人的评价,意志坚定胸有韬略,这指向不明却是唯一线索的八个字,始终印刻在她的脑海里不曾被忘记。
郭攸符合这八个字,是毋庸置疑的。
一阵大风拂面而过,从王柔背后的那棵桑葚树上,卷下一小串已经成熟的桑葚,掉落在了她的脚边。
她还记得张宁在不经意间将一串桑葚一脚踩下的画面,而此刻张宁已经死在了郭攸的手中。
当时情况太过紧急,后来也只是为周衙役的获救而感到喜悦。她竟然没有反应过来,郭攸要救下周衙役,其实是不需要杀了张宁的。
他可以直接用剑挡住砍向周衙役的刀刃,可以直接攻击张宁的手腕将这一击化解,甚至可以直接砍下张宁握刀的手。
她都能想到这么多可以救人的办法,郭攸作为一个剑术高超的剑客,怎么可能想不到这些招数?
可那一剑直接将张宁的心脏刺穿,根本不留一点让张宁幸存的机会,那一剑就是奔着杀死张宁而去的!为了让张宁彻底闭嘴。
所以张宁临死前的话看似是在报复,其实根本就是说出了实情。
王柔盯着地面上的桑葚,双眼微眯。这样一来,有的疑惑也可以得到解答了。
刺客对平民百姓屡屡放过,正合了郭攸顾念百姓的做法。
而冬节那时的刺杀,恐怕确实是布置了两个杀手。一个负责引走护卫,一个负责将她斩杀。只是另一人知道赵寒会拼尽全力保护她,为了不伤及赵寒的性命,才在同伴脱身后便没有出现,完全不考虑要两人一同完成刺杀。
能对赵寒如此心怀善意的人,除了郭攸不会有别人了。
双手不自觉地紧握成拳,王柔的心中涌出一股想要立刻过去质问郭攸的冲动,质问他为什么要屡次加害于她!
下一刻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控制住那股翻涌不止的心绪。不,她不能乱了阵脚,她得好好思量一下接下来的应对。
刚才的这些想法,都还只是她的推测,她根本没有郭攸就是内应的证据。冒冒然地上前质问,让郭攸知道了她的怀疑,只会让她的处境变得被动。
望了一眼一点都没有怀疑郭攸的赵寒,王柔的大脑渐渐冷静了下来。
她站直了身体,慢步走到了赵寒的面前:“我有些话想对城主说,可否过来一下?”
赵寒面色诧异,却还是随着她来到了稍微远离人群的地方。
直到这边的对话不会被人听到,王柔才停下了脚步,站定在一棵比桑葚树更为纤细的树木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