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愿许孔明灯(2/2)
“阿柔不过是去了几趟府衙,竟会被传成这样,莫不是那人又在刻意构陷?”王父自然不肯相信王柔会真的对赵寒起了什么心思。
听过王柔亲口承认的李氏不由沉默了一瞬,在她看来,定然是王柔忍不住和赵寒走得近了些,然后才被好事之人传出了这些风言风语,到真未必是幕后之人的手笔。毕竟上次那人已经用过流言一招了,事实证明王柔根本不吃这一套,那又何必故技重施,白费力气?
没料到王柔是故意配合这些流言的散播,李氏揉了揉眉心,因现在的状况感到有些难办。
那天王柔将赵寒夸赞得天上有地上无的,她也不禁动摇了几分。可命理之事,常人终究难以窥探。赵寒的王侯之位还只是遥不可及的月亮,她那外甥的似锦前途却是板上钉钉之事。
思量再三,李氏还是决定替女儿选上一条最为稳妥的道路。她已经在回信中表达了有联姻的意思,信也已经寄去了雍城,想收也收不回来了。
而城中的流言更是不归她管。面对两边都已经覆水难收的场面,李氏着实心中发愁。
“上次的构陷既然没起效果,这次又何必多此一举?恐怕只是好事之人在以讹传讹,才会闹得越来越大。”李氏的手指轻轻在桌面上敲动,试图考虑出一条最妥帖的解决办法。
王父闻言认可了这个判断,他双手背在身后,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也在考虑此事要如何解决。更准确的说,是如何避免让王柔因此不得不嫁给赵寒。
“阿柔的亲事再等一年,等流言渐渐平息下来,再从身在外地的亲友中,找出一个合适的儿郎。”王父停下脚步,给出了一个办法。
这是最为常规也最为有效的办法,如果他们出言澄清亦或是强行去压制流言,反而会让流言传得更加猛烈。不如不去理会,这件事就能慢慢地被自然遗忘。
李氏手指停顿了下来,提出了另一个完全相反的选择:“我听闻,赵寒有王侯的命格,阿柔嫁给他,也未尝不可。”
女儿家的青春年华也就十年左右的时间,哪里经得起这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往下拖?一年后的事情谁又能说得准,万一又闹出什么幺蛾子了,王柔再想嫁给赵寒,赵寒未必不会已经娶妻。难道又要继续拖下去,拖到难以说到年轻优秀的儿郎为止吗?
“命格之说不过是用于愚弄无知百姓的东西,夫人如何能相信?”同样不信神鬼之事的王父语气诧异。
什么帝王之命天意所归,不过都是那些帝王登基之后,想尽办法给脸上贴金罢了。普通百姓不知此事,他们这些士族还能不知道真相是什么吗?
没成想李氏竟然会相信这些胡编乱造的说辞,难道是太过担心王柔而乱了阵脚吗?
“我尚在闺中之时,听父亲说过一件事。”李氏一直认为神鬼之说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东西,“几百年前,太祖能登上皇位,是因为身边有一个能人异士,可以窥探到一丝天机。这才让太祖避过了那场大难,最终登临帝位。”
王父面色意外地开口:“家族训诫中并未提及此事,那位能人异士姓甚名谁?”
李氏摇了摇头:“那人深居简出,从来不肯现于人前,哪怕是辅佐太祖的几位重臣,都不知道他的存在。父亲能知道此事,还是先祖当年负责护卫王宫,这才碰巧见到了,那人与太祖避过众人私下在商议着什么。”
“或许只是一个被藏于暗中的宠臣?”王父难以相信什么奇人异事的推测,他认为更可能是太祖当时还未成为皇帝,在生活作风方面会更克制避讳一些。这才避开可能会出言劝谏的众位臣子,偷偷在宫里养了一个男宠。
“但太祖为何明明已经和众人议定了行军路线,却又忽然意志坚定地中途变道?结果就是太祖险而又险地避过了一劫。”李氏还是认为此事必然存在蹊跷。
这件事在史书中占了不小的篇幅,通篇都在叠加各类奇异景象心灵感应,说得要多离谱就有多离谱,可以看出来证明太祖是天命所归的意图十分强烈。
“运气不错地避过一劫,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发生在普通百姓身上,转眼间就被人遗忘了。发生在王侯将相身上,便成了天意加身。”王父同样没有改变观念,认为太祖只是拿着巧合大书特书,加强所谓的皇家威信罢了。
这个巨大的分歧点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共识的,李氏于是增添了新的砝码:“而且阿柔是愿意嫁给赵寒的。”
虽然她到现在也不想接受这个事实,女儿屡屡看中那些寒门子弟,哪一个母亲知道后能不心生惊异和怒气?
但事已至此,若是赵寒有朝一日真能被封为王侯,这股闷在心口处的怒意,也就能随之消散开来了。
而同样被怒意郁结在胸口处的王父,还不能就这么散了这口气。
特别是王柔被叫过来之后,对赵寒各种赞赏的话语,更是让他感到不可置信。如果王柔是出于迷信,相信了赵寒会有大好前途,才愿意嫁给赵寒。他虽然觉得女儿在神鬼之事上有些不够明智,但也可以理解她想要成为一位王后的心情。
可王柔是真的欣赏赵寒的为人和智慧,这就让他感到难以接受了。
能轻易闯人家门的无礼之徒,在为人方面哪里会有什么值得人欣赏的地方?
“这门亲事,我不同意。”断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王父见女儿一心胳膊肘往外拐,不由被气得拂袖而去。
留在原地的王柔眨了眨眼睛,就算说了赵寒及时赶到,救了她两次的事,自家父亲也觉得报恩的办法多得是,不需要她去以身相许。
特别是赵寒这几次发出的需要各个士族配合的政令,王家正是念在赵寒救了王柔的份上,配合得十分积极,仿佛已经忘了当初在庭院里对峙时的不愉快。
剿匪前赵寒提出投资一事,也是王家在其他士族还在犹豫思量的时候,率先站了出来,带头投了一大笔钱粮。更是将颇为丰富的收获,在剿匪之事过后全部捐赠给了府衙。
王柔也将双手背在身后,面上没有一点担忧焦急的神色。
不要紧,这个情况还没有出乎她的意料,她还留有后招去应对。
反正现在她不会再被许出去了,已经成功达成了拖延的目的。接下来的结果,也一定可以按照她的计划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