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篇正传 第64章(2/2)
“不不、不是挖东西…”
说着揉揉鼻子,魏不活冲他低声下气道:“我是真心想学,您肯定是老江湖,多少教我点,也算积德行善。”
“嘿,真是猴脸说变就变,这话听着还挺受用。”
说着中年人挪了挪靠到墙上道:“先别废话,告诉我你叫什么?为什么干这个的?”
“我姓华,叫我二魁就行。”
不假思索,魏不活把华晓竹和大魁的名字混在一起道:“我不是本地人,本想出外闯**,可哪知干什么都不容易。唉!因为换几份工都熬不住,所以…”
“哈哈…还是干这个自在吧?”
听罢中年人开心道:“我一看你即年轻又没毛病,就知道准是懒鬼。再加上爱耍骨头,嘿!别说,还真是干这行的料。”
说罢见魏不活低头不语,他冷笑一声拿起棍子,边敲地面边哼唱道:“不用费力不操心,只拜竹竿不拜神,不怕偷来不怕盗,只有肚皮没纹银。”
“呵呵…您唱的是什么?合辙押韵怪好听的。”边说魏不活边露出副既羡慕又迷惑的神情。”
“哼,你小子阅历太浅。抬头只看帽檐,低头只看鞋尖。”
不屑地撇撇嘴,中年人又用棍子连打带唱道:“进穷棚,抬穷头,穷家祖师穷家楼。穷家也讲三纲伦,穷家也讲三教共九流。
穷家的鞭杆传天下,穷家的褡子四海游,穷家里面分贵贱,穷家里面出王侯。”
“好、真好…”
听罢魏不活边喝彩边恭维道:“想不到您真有本事,这要撂地卖艺,不和唱戏的一样赚钱嘛?”
“这个…”
哪知中年人听罢却摇头道:“唉!咱们实话实说,我这两下差的远呢,不过会背几段罢了。
要是真有本事,不管走到何处见到何物,都能随机应变编上一段。而且还词文并茂韵律工整,那样才配谈钱哪。”
“不可能吧?那脑子得多快才行。”
“怎么不行?只要师父真传,自己再下功夫,就没有不行的事。”
见魏不活不信,中年人哼了声道:“别看玩意儿简单,可里面有讲究的。先得学会辙口,然后跟师父出去历练。
徒弟说上句,师父接下句。你知道接下句多难吗?既要押韵又要逗笑,现编现唱不容易啊。
然后等徒弟练熟上句再练下句,必须练到随机应变辙韵相合,那样才学成出师哪。”
“师傅真传?连学这个都要真传?”
“那当然,要不各行各业怎么都讲尊师重道,师父传的那是饭碗。”
“这么说,您一定有位好师傅啦?”顺着话头,魏不活立即探问道。
“这、这个…”
闻言一愣,接着中年人白他一眼,不好意思地挠腮帮道:“你小子哪壶不开提哪壶啊,好师父倒有一位,可是人家不收我啊。”
“为什么?像您这么尊师重道,打着灯笼也难找啊。”听罢魏不活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道。
“唉!”
再次叹息一声,中年人明显是学别人的语气道:“古人有言,凡人有记性,有悟性。
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即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
“原来如此…”听罢魏不活轻轻点头道。
“什么就原来如此,听不懂别装相啊。”说罢中年人狠狠用肘顶他一下。
“呵呵…”
也不争辩,魏不活抬头冲他笑道:“似懂非懂,还是您讲讲吧。”
“就是,古人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你个臭要饭的也学人家原来如此。”
掉完书袋,接着中年人叹口气道:“我今年四十二啦,师父怕我记性不行,学不出来反而耽误工夫。”
“那…那您看我如何?能否帮我引荐?”听罢魏不活端身正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