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热销与异议(2/2)
因为有时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物理系同学的问题说不定会被数学系的同学启发。
然后还有就是大家会一起讨论学校的问题,学校哪里做得好做的不好,学社的学生们会讨论。
如果有认为真的到了不得不整改的地方,学生们会联名上书希望学校进行整改。
还有就是读书推荐,大家互相讨论互相推荐,看看有什么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书,推荐出来给大家一起读一起学习。
在这场讨论会上就有一名北大的学生提到:“你们有看最近特别火的那本周刊《朝闻》吗”
这话一出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因为这本杂志最近特别火。
火到什么程度呢感觉上北平城里识字的人好像人手一本。
于是有人回道:“看了看了《朝闻》这本杂志我觉得办的很不错啊。里面的故事挺好看的!”
但是又有人说:“好看啥啊,里面写的故事主体还行。但是行文也太白了,已经不是文笔文风不好,简直就是口水文了!”
文科的学生并不是很赞同同学们的话。
而他说的也确实是实话,从《新青年》开始。从鲁迅、钱玄同等人就开始发力推广白话文运动。
因为传统文学中有的文字用语对普通人来说过于佶屈聱牙。
文言的书写和阅读都有极高的门槛。
这也是传统得利阶级垄断文化解释权的一种方式。
所以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遭到了传统势力的抵制。很多人认为白话文毫无文化价值。
如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所创作的《狂人日记》、《阿q》、《朝花夕拾》等等文艺作品,用结实有力的作品在这些人脸上狠狠的扇耳光。
但是新文化运动所创建的文化流行在李锐看来依旧不够彻底。
写作和阅读依旧还是有门槛的。简单来说就是还不够白。当年白居易写诗,他一遍一遍的写一遍一遍的改,一直要改到路边不识字的老婆婆都能知道自己写的诗是什么意思。
这才成就了白居易唐诗四大家的地位。
而现如今的文化写作依旧是有门槛的,因为即便是搞了白话文运动。
依旧是会把书面用语和口语分开使用。
读起来或许还好,但是真的想要动笔的话会发现写作的门槛极高。
后世一名作文写的很好的高中生(为什么是高中生因为大多数非文学大学生的写作能力都退化了),也写不好这个年代的文章。
而《朝闻》不一样,它和现在所有的主流报纸杂志和书籍上的文章都不一样。
整个周刊的文章几乎都是以文人即为唾弃的“口水文”在写作。
简单来说就是写作方式及其口语化。
这是七十多年后网文流行的重要因素——口语化写作。口语化写作有很多的缺点,其中最大的缺点就是口语化的表达无法承载太多有思想和内涵的东南关系。
但是它也有优点。优点就是阅读门槛在口语化写作下被降低到近乎为零。
而在口语化写作中,创作门槛也被拉到很低的一个地步。识字会说话,你都可以尝试创作文艺作品。
而口语化写作被李锐提前几十年搞了出来,它一问世就被许多传统文人嗤之以鼻的踩在脚下了。
而关于它的热议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