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劝解(2/2)
“感情这东西,有的人拿不起,有的人放不下。她是我们的室友,拦不住她陷进去,还不能帮她走出来吗?”
甄真却满是担心,“我俩和你一起去吧,你一个人……”
肖晓知道甄真所担心的点,“是啊,她要是不见你?不领情呢?”
安晴熙道,“帮她是情谊,接不接受是她的选择,靠着你俩的面子就算进得了她家门,也未必进得了她的心,何必。”
明白安晴熙的意思,肖晓和甄真也不多说。
不知道是欧以安有意还是正巧碰见,他就这么适时出现,“我陪你。”安晴熙拒绝的话在嘴边,还没说出口,被欧以安抢先,“走吧。”
安晴熙、欧以安来访,段父段母当然不会拦着,欣喜迎人,很是客气,“欧董、安总监怎么有空过来?”
刚才过来时,车里——“你知道不可能被拒之门外。”
内心:他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听的,“就算段菲会,她父母也会看在我家的面子上。”
“那刚才?”
“难道要我诋毁同学父母?”欧以安赞同微笑。
段父委婉,“此行,不知道二位是……”
“段菲生病,我们来看看她。”
段父段母很是尴尬,看望病人?两手空空?不过,二人能来,已经出乎意料了。
安晴熙、欧以安知道对方心中所惑,“我去看看她。”
段母愣了愣,“哦、请安总监跟我来。”敲门,“菲菲,你同学来看你了。”
段菲以为是韦奕,立刻回应“进来吧”看见后,原本的期待变成失落,转而憎恨,“妈,我不想见她。”又躺了下去。
段母很是为难,安晴熙惹不得,可女儿的态度又让她不知如何是好,安晴熙了解段母内心,破开僵局,“伯母,我想单独和她聊聊。”段母点头,关上卧室门离开。约莫二十分钟后,连着几天没胃口的段菲下楼,对着段母道,“妈,我想喝粥。”
段母很是惊讶,“啊?”震惊在原地。
安晴熙重复,“阿姨,她要喝粥。”
段母对随后下来的安晴熙连连道谢。
本来也是该感谢的,安晴熙也不客气,更没说什么不用谢之类的客气话,看了眼手表,“伯母、伯父,我们走了。”
段父也很是开心,“留下来吃顿便饭吧。”
“不了,还有事。”
段菲道,“安晴熙,不要以为你来开导我,咱俩之前的账就可以一笔勾销。”话虽这么说,可心里的怨恨早就随风散了。
只听见段菲肚子‘咕噜’医生,安晴熙连头也不回,“等你吃饱再和我说吧”转身微笑,段菲同样。欧以安也微笑和段父握手,“伯父伯母再见”
车上,欧以安好奇问,“你说了什么?”
“秘密。”看向窗外,回忆——
段母离开后,段菲更是不掩饰心中对安晴熙的恨,“来看我笑话?”
“还用看吗?”
背对躺在被子里的人,眼角划过一珠又一珠泪水,“安晴熙,我哪儿都比不上你,学习、长相、性格,现在连辛苦抢来的男朋友也没爱过我,多可笑、多讽刺啊”
端起段母拿上来的茶水,“知道可笑,证明你脑子还是清楚的。”
翻过身,直勾勾瞪着安晴熙。
安晴熙毫不客气,“别这么看着我,你没资格。”
“安晴熙!”嘴唇发白,用尽全身的力气喊着对方的名字,却还是那么无力。
手上玩弄着茶杯,“你在跟韦奕提条件的时候想到过我吗?在他同意和你在一起的时候,又想过我的感受吗?”喝了口茶水,“段菲,一个女人的感觉是骗不了自己的,你知道他不爱你,却执意和他在一起,与此同时你背叛了友情、爱情,最终只能是得不偿失。”
段菲一声不吭。
“你每次找我理论,为什么不是和他去交流,为什么不像其他女生一样先问自己的男友?”
段菲眼神闪烁,逃离安晴熙的双眼。
“你怕,你害怕你一旦问了,得到的却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叹息,“段菲,之前那个自信的你去哪了?因为这么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值得吗?非要为了一个不爱你的人伤害自己。”段菲已然羞愧,安晴熙继续,“如果我是你,就不会这么傻。你在伤害自己的时候只有爱你的人关心,而不爱你的人呢?无关所以。身为朋友,我不会笑话你,因为伤害你的那个人又何尝没伤害过我?我们俩不过是对方的一面镜子,笑你,也是笑我自己。”
“谢谢。”
“肖晓、甄真她们也想来的,被我拦住了,就你这样子,谁想看见。”
“安晴熙,你非要在这时候说这话吗?”
“我又不是你妈,没工夫感化。”
“那你刚才干嘛呢?”
安晴熙眼神躲开,看着其他,喝下茶水,傲娇嘴硬,“某人的行为太幼稚,看不下去。”
段菲起床洗漱,换好衣服,下楼……
车里,欧以安问,“为什么帮她?”
“她不过是爱上了自己喜欢的人,又没做错。更何况,还是我介绍他们认识的。如果没有我,他们是不是就不会知道对方,更不会伤害彼此。”
“晴熙,有的事情,是注定的。”
目光深邃,“或许吧”
——
机场外,安晴熙看着对方充满期待和希望的眼神,淡淡道,“暑假的实习,能去你公司吗?”
欧以安先是在安晴熙眼神中确认自己没有幻听,在对方微微点头后,欧以安唇角微微上扬,迫切道,“好啊”
前方就是安晴熙家别墅,欧以安却将车停在了另一栋,“这是?”
“这是我家”
“你家?”安晴熙疑惑,“你家不是……”
“你之前去的,是我姑姑住的地方,爷爷,还有我父母,生前住的是这里,我也不想离开这里”
出乎意料,“所以……你是在这里长大的?”
欧以安点点头。
安晴熙看了眼不远处的自己家,“那岂不是……我们俩有可能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