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溶洞的遗存与归墟的回响(1/2)
黑暗,冰冷,死寂。唯有自己粗重的喘息和心脏狂跳的声音在狭窄的岩缝中回荡。刘臻背靠着粗糙冰冷的岩石,试图平复几乎要炸开的胸腔,脑海中反复闪现着陈博士最后那个隐秘的动作——将那个黑色小物件塞入石缝。
是追踪器?还是别的什么?陈博士的再次出现,他那看似合理的解释,以及这最后的可疑行为,交织成一张巨大的、令人窒息的迷雾网,将他紧紧缠绕。信任一旦破碎,便再难重拾。
他不能停留。无论陈博士目的为何,“獠牙”的追兵很可能正在赶来。他必须继续向前。
岩缝向上延伸,陡峭而崎岖。他拖着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身体,凭借意志力艰难攀爬。父亲的手稿紧贴胸口,那冰冷的触感和残存的字迹,是他此刻唯一的精神支柱。
爬了不知多久,前方隐约传来水声,空气也变得湿润。岩缝尽头,是一个稍大的溶洞入口,地下河从这里涌出,形成一条不大的暗河,流向黑暗深处。
暗河旁,有人工修整过的痕迹——几块平整的石板,一个废弃的篝火堆残迹,甚至还有半截腐朽的木桩,上面残留着捆绑过绳索的印记。
这里有人来过,而且不是近期。痕迹古老,与父亲活动的年代或许吻合。
他小心翼翼地涉水而过,沿着暗河向下游走去。溶洞逐渐开阔,钟乳石林立,水滴声不绝于耳。走了约一里地,前方出现岔洞,一条继续沿河,另一条向上延伸,洞口有人为垒砌的石块标记。
他选择了向上的岔洞。直觉告诉他,父亲如果在此活动,可能会选择地势较高、相对干燥的地方。
岔洞内更加幽深,人工痕迹愈发明显——岩壁上有开凿的蹬脚点,地面被平整过。终于,在拐过一个弯后,眼前豁然开朗——
一个巨大的、被地下湖环绕的天然石窟。石窟中央有一块巨大的、平坦的岩石,宛如天然祭坛。祭坛上,散落着一些破损的仪器零件、生锈的工具箱、甚至还有一个半塌的帆布帐篷骨架!
这里是一个废弃的野外营地!而且从遗留物的样式和锈蚀程度看,年代相当久远!
刘臻心脏狂跳,快步上前。他仔细检查着每一件物品。工具箱上模糊的铭文、仪器上特有的logo、甚至帐篷帆布上的编号前缀所有这些,都与他记忆中父亲研究所用设备的风格极其相似!
是父亲!父亲当年真的把这里作为一个秘密的据点!
他激动地翻找着。在帐篷废墟下,他找到一个密封性良好、用油布包裹的铁盒。打开铁盒,里面是几本保存相对完好的工作日志和一堆散落的图纸!
纸张已经泛黄脆化,但字迹清晰可辨——正是父亲的笔迹!日志日期标注,正是父亲生前最后那几年!
刘臻双手颤抖,迫不及待地翻阅。
日志内容主要是地质构造勘测数据、水文记录、能量场波动监测图表,专业性极强。但夹杂其间的一些备注和随笔,却透露出惊人的信息:
“‘眼’的活跃周期与‘星枢’记录吻合,但能量性质更加内敛和古老?似乎并非单纯的放射,更接近一种共鸣?”
“尝试用七号谐振器采集样本,失败。设备无法承受反馈,内部元件熔毁。能量阈值远超预期。”
“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归墟之眼’可能并非‘源’,而是‘镜’或‘门’?指向另一个层面的‘存在’?”
“钥匙的理论需要修正。强行激发如同锤击镜面,只会导致破碎。真正的‘开启’需要‘谐调’与‘共鸣’。”
“‘他们’催促日紧,要求结果。但方向错了!必须找到‘共鸣介质’的历史记录或天然替代品。”
“最后一次深入勘探。如果还是找不到‘它’的线索,只能启动备用方案,风险极大。”
日志到此戛然而止,没有后续。最后日期之后,是一片空白。
刘臻看得心惊肉跳。父亲的研究果然指向了“归墟之眼”更深层的本质!他早已怀疑“荆棘之心”的道路错误,并在积极寻找更安全的“谐调”方法!他甚至提到了“共鸣介质”的历史记录和“它”?
“它”指的是什么?是那个金属盒?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他立刻翻看那些图纸。大多是地质剖面图和能量流向模拟图,复杂精深。但在其中一幅描绘地下湖能量涡流核心的示意图角落,父亲用红笔标注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并写了一行小字:“疑似‘回声’源点?‘介质’沉降区?”
回声?是指能量共鸣产生的特殊回波?介质沉降区?是指“共鸣介质”可能沉积的区域?
他的目光猛地投向石窟中央那片幽深的地下湖!湖水漆黑如墨,深不见底,水面平静,却隐隐散发着一股与“鹰巢”能量相似、却更加古老和晦涩的波动感!
难道父亲认为,真正的“钥匙”或者“共鸣介质”的线索,在这湖底?
他走到湖边,湖水冰冷刺骨。以他现在的状态和装备,根本不可能下水勘探。
他强压下冲动,继续翻找。在铁盒最底层,他发现了一张被单独存放的、材质特殊的防水纸。纸上没有图表,只有一段用极其凝重的笔触写下的文字,仿佛最后的遗言:
“所有尝试均告失败。‘它’的存在已被证实,但其‘频率’远超现有技术捕捉极限,亦非已知任何‘介质’所能承载。‘谐调’之路或许存在,然非当前人力可及。”
“‘基金会’已失去耐心,‘净火’计划势在必行。此地将毁,所有痕迹必须抹除。”
“吾之研究,之发现,之困惑,尽藏于‘七曜’密匣,分置三处。若后世有缘人得之,望慎之又慎。‘门’可轻启,然门后之物,非福即祸,恐非人世所能承受。”
“切记,‘眼’之所见,皆为表象。‘心’之所感,方近真实。‘归墟’之秘,或在‘回响’之间,而非‘深渊’之底。”
文字充满了未尽的遗憾、深深的警告和一种超越时代的孤独感。父亲似乎触摸到了某个惊天秘密的边缘,却因技术和时代的限制,无法真正突破,最终黯然收场,甚至预见到了后来的灾难。
“七曜密匣”?父亲将最终的研究分成了三份?藏在了不同的地方?三星堆的深潭?这里的某处?还是第三个未知地点?
“回响之间”?是指能量共鸣产生的特殊空间或效应?而非实际的物理深度?
这条线索,比星轨图更加晦涩,却似乎指向了更本质的方向。
刘臻正沉浸在巨大的震撼和思考中,怀中那本沉寂已久、裂纹遍布的手抄本,突然毫无征兆地再次传来一阵微弱却持续的温热感!封面上的裂纹间隙,渗出极其暗淡的流光。
几乎同时,平静的湖面中心,无声无息地荡漾开一圈细微的涟漪!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深处轻轻搅动了一下。
湖底深处,传来一声极其低沉、仿佛来自远古的、悠长的嗡鸣!这嗡鸣并非通过耳朵听见,而是直接作用于人的骨骼和灵魂深处。
手抄本的温热感与湖底的嗡鸣产生了某种奇特的同步。
刘臻骇然失色,连退数步!这湖里有什么东西?它对手抄本产生了反应?
嗡鸣声持续了十几秒,才渐渐消失。湖面恢复平静,手抄本也重新沉寂下来,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幻觉。
但刘臻知道那不是幻觉。这看似平静的湖水之下,隐藏着难以想象的秘密和危险!父亲警告“非人世所能承受”,绝非危言耸听!
他必须立刻离开这里!此地不宜久留。
他迅速将父亲的工作日志和那张防水纸小心收好,放入铁盒,贴身藏匿。他最后看了一眼幽深的湖面,毅然转身,沿着来路快速返回。
回到暗河边,他犹豫了一下,没有选择来时的岩缝(担心陈博士或追兵),而是沿着暗河向下游走去,希望能找到另一个出口。
暗河通道曲折蜿蜒,走了许久,前方出现光亮和水流声加大的迹象。出口近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