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追源者不弃 > 第一百三十一章 石窟的对峙与尘封的信笺

第一百三十一章 石窟的对峙与尘封的信笺(1/2)

目录

脚步声在幽深的石窟中回荡,清晰得令人心悸。刘臻屏住呼吸,身体紧贴冰冷的石笋,右手紧握那根微微震颤的古老手杖,左手下意识地按在腰后的半截共振棍上。掌心烙印传来持续而尖锐的灼热感,警示着未知的危险。

一个身影缓缓从黑暗的洞口踱出,踏入石窟苔藓发出的幽蓝微光之中。

当看清来人的面容时,刘臻的瞳孔骤然收缩,全身血液几乎瞬间冻结。

陈博士!

竟然又是陈博士!他怎么会在这里?从那个洞口出来?那个洞口通向哪里?

陈博士看起来比在“静默之地”分别时更加疲惫,衣衫破损严重,脸上带着新的擦伤和污迹,眼神中却没有了之前的急切与焦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不见底的疲惫、一种近乎麻木的平静,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他手中没有武器,只是提着一个破旧的帆布包,看起来像是长途跋涉而来。

他也第一时间看到了从石笋后现身的刘臻,脚步猛地顿住,脸上闪过一丝极其短暂的惊讶,随即化为一声几不可闻的、充满倦意的叹息。

两人隔着水潭,在幽蓝的光线下沉默对峙。空气中弥漫着难以形容的紧张和死寂,只有水珠滴落的声响敲打着鼓膜。

“你到底是谁?”刘臻率先打破沉默,声音因紧张而干涩沙哑,目光死死锁定对方,“你到底为谁做事?”这个问题,他已问了太多遍,却从未得到真实的答案。

陈博士没有立刻回答。他缓缓放下帆布包,目光扫过刘臻紧握的手杖和他那只下意识护住的右手掌心,眼神微微波动,似乎确认了什么。

“看来,‘它’最终还是选择了你。”他低声自语,语气听不出是欣慰还是遗憾。他没有回答刘臻的问题,反而问道:“你见过‘守山人’了?是他把这‘引路杖’交给了你?”

刘臻心中一震。他称那个土著少年为“守山人”?他知道这根手杖的存在和名字?

“回答我的问题!”刘臻语气强硬,向前逼近一步,手杖底端重重顿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杖顶晶体微微亮起。

陈博士看着那发出微光的手杖,苦笑了一下,笑容里充满了苦涩和自嘲:“我的问题,还是等会儿再说吧。外面‘獠牙’的搜索队正在拉网,信号弹你也看到了。他们很快会搜到这里。这里不再安全。”

他指了指自己出来的那个洞口:“这条暗道通往山外一处隐秘河谷,可以避开他们的搜索。跟我走,路上我会告诉你一些事情。”他的语气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丝解脱般的淡然,与之前的急切判若两人。

刘臻紧盯着他,心中疑虑更深。这又是新的圈套?但他看起来确实不像有敌意,而且外面的威胁是真实的。

“我凭什么再信你?”刘臻冷声道。

“就凭如果我要害你,在‘静默之地’洞口,或者刚才背后,我有无数次机会。”陈博士平静地回视他,“就凭你现在握着‘引路杖’,应该能稍微感知到我身上没有杀意。”他顿了顿,补充道,“至少,现在没有。”

掌心烙印传来的灼热感,确实没有指向直接的、即刻的生命威胁,更像是一种复杂的、交织着疲惫、悔恨和某种决绝的情绪共鸣?这种感知模糊而新奇,却让刘臻下意识地迟疑了。

陈博士不再多言,弯腰提起帆布包,转身走向那个黑暗的洞口,示意刘臻跟上。

刘臻犹豫片刻,最终一咬牙,握紧手杖,跟了上去。他倒要看看,陈博士到底要做什么,又能说出什么来。

洞口后的通道更加狭窄潮湿,向下倾斜,走了很长一段,才开始向上蜿蜒。陈博士对这条路似乎极为熟悉,脚步很快,没有丝毫犹豫。

黑暗中,只有两人沉重的呼吸声和脚步声。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前方出现微弱的光亮和流水声。出口到了。

拨开洞口的藤蔓,外面是一条狭窄的、植被茂密的幽深河谷,河水潺潺,空气清新,与山腹石窟的死寂截然不同。

陈博士在河边一块大石上坐下,示意休息。他拿出水囊喝了几口,看着湍急的河水,沉默良久,终于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沙哑:

“我不是‘基金会’的人,也不是‘档案馆’的人,更不是‘獠牙’。”他第一句话就出乎刘臻的意料。

“我曾经是你父亲最信任的学生和助手。”他眼中闪过一丝深刻的痛苦,“‘基石’理论早期的狂热追随者之一。我们都曾相信,那股力量可以被引导、被利用,造福于人。”

“但后来,你父亲的研究转向了更危险、更激进的方向。他试图直接触碰和解析‘源初’的奥秘,甚至开始私下进行一些连‘基金会’激进派都不知道的禁忌实验。我发现了他的秘密,试图劝阻他,但他已经听不进去了。他说他看到了‘门’后的景象,必须找到‘钥匙’。”

刘臻心中巨震,父亲还有这样不为人知的一面?

“后来,‘荆棘之心’事件爆发,灾难发生。你父亲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下了大错,但为时已晚。‘基金会’和‘档案馆’都在追查他。他预感到了末日,于是策划了701矿区的‘金蝉脱壳’,让我假死脱身,转入暗中。”陈博士的语气充满了回忆的沉重。

“他交给我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尽可能抹去他那些危险研究的痕迹,尤其是关于‘钥匙’和‘门’的部分;二是监视‘基金会’和‘档案馆’的动向,尤其是他们对你父亲遗产的追查和利用,并在必要时采取行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