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舆论风暴(1/2)
“检出浓度分别为0.012g
kg和0.015g
kg。虽然该浓度低于大多数国家对部分农产品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但需要强调的是,‘毒死蜱’作为一种神经毒素,其潜在的长期健康风险,尤其是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至今仍存在巨大争议。更重要的是,美国环保局(EPA)已于2021年发布最终规定,禁止在所有食品作物上使用‘毒死蜱’。因此,任何在最终食品中检出该物质的行为,都构成了严重的违规。”
报告的最后,附上了“科林斯分析实验室”出具的、带有официальным签章和编号的检测报告扫描件。那鲜红的印章和复杂的防伪水印,看起来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权威。
报告的结语,充满了“善意”的提醒和“公正”的呼吁:
“我们无意对‘峰牌’的商业模式和技术理念做出评判。我们只是将客观的检测结果,呈现给公众。我们强烈建议纽约市卫生监管部门,对该品牌的产品进行紧急复核。同时,我们也呼吁广大消费者,在官方调查结果出炉之前,谨慎对待该产品,特别是避免让儿童饮用。”
这篇报告,就像一枚被精确设置了引爆时间的炸弹。
它没有使用任何煽动性的词汇,通篇都是冷静的、科学的、看似中立的语言。
但正是这种冷静和专业,赋予了它最致命的杀伤力。
它不是一篇情绪化的檄文,而是一份冰冷的、附带着权威机构背书的“死刑判决书”。
凌晨四点整,报告发布。
凌晨四点零一分,数十个潜伏在各大新闻媒体的“线人”邮箱,同时收到了附带着这份报告链接的匿名邮件。
凌晨四点零五分,华尔街一家以做空闻名的对冲基金公司里,一位分析师按下了早已写好的程序脚本。数千个伪装成普通网民的机器人账号,开始在推特、Facebook、Reddit等社交平台上,以不同的口吻,转发这篇报告。
“天啊,我刚预约了去透明圣殿,这是真的吗?”
“我就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在城市里种水果?听起来就像个骗局。”
“毒死蜱!那可是会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毒药!必须彻查!”
凌晨四点十五分,福克斯新闻的夜间编辑,被一通来自高层的电话叫醒。他睡眼惺忪地打开电脑,看到了那份报告和网络上开始蔓延的讨论。他很清楚,这是一个能引爆收视率的重大新闻。他立刻将这条消息,提升到了“突发新闻”(BreakgNews)的最高等级。
一道惊雷,在纽约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轰然炸响。
它的声音,还未被大多数沉睡中的市民听到。
但它的闪电,已经照亮了那些嗜血的鲨鱼,和那座即将被风暴吞噬的、晶莹剔tòu的“透明圣殿”。
当纽约的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洒在曼哈顿的摩天大楼上时,那道惊雷,已经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美的舆论海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